大河健康报记者 王嘉译 实习生 李康
20岁的小丹前不久突发心脏骤停,经检查,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心功能衰竭。身体一向健康的小丹不相信自己竟然患上了高血压。
许多人甚至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防治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为了改变大众对高血压防治的错误认识,大河健康报特邀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王浩,就大家经常“中招”的高血压防治10大误区,一一进行解读。
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董文咏摄
误区一:血压高没症状,不吃药
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并不可行。生活中,五成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血压有时高达三级以上(收缩压≥180mmHg)却无任何不适,第一次出现症状,可直接导致失明、昏迷或瘫痪,因此,高血压又被形容为“沉默的杀手”。
王浩表示,科学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
1.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天~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建议就诊。
误区二:血压高时吃药,血压正常时停药
血压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字,它随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场景波动,如气候、活动、心情等。不能仅凭一次血压正常便停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和规律服用降压药,是否需要减药或停药应遵医嘱,不能自行决定。
误区三:一旦吃降压药会产生依赖性
降压药不会产生依赖性,早治疗早获益。临床上,有不少因延误治疗导致脏器出现不可逆损伤的患者。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是非药物治疗,具体方式如下:
坚持运动。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健步走、游泳、打太极拳、从事家务劳动等,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
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有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和愉快心情。
误区四:降压之初不能用“好药”
所谓的“好药”是指价格昂贵的药。实际上,判断药物的“好坏”,一看是否为治疗高血压相关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二看药物是否适合本人病情。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一开始要用长效的、经治疗高血压相关指南推荐的降压药,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再结合非药物治疗,对药物减量或停药有益。
误区五:降压药伤肝肾
实际上,选对降压药对肝肾的保护比不吃药好得多,不吃药反而会导致脏器、血管等多重损害。与其过分担心降压药伤肝肾、副作用大,不如少喝酒。酒精对肝肾的直接伤害更值得警惕。
误区六:跟风服药效果好
许多高血压患者有盲目跟风吃降压药的习惯,当其他人服用一些疗效好的治疗高血压药物时,就会跟风吃药。其实,这样并不可取。每个人基因遗传特点不同,身体状况也有差异,在药物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因人而异。
误区七:服药不看效果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应长期监测和规范治疗。只重视用药,忽视日常监测是不正确的。血压一定要达标,自测血压<135/85mmHg。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提供长期随访管理服务,此外,高血压患者也应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误区八: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评价药物的疗效常常需要4周时间,药物起效并非越快越好。降压过快会让人觉得不适应,易出现头晕、乏力、无精神等。正确的降压治疗的血压目标为:
1.单纯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可耐受者建议降至130/80mmHg以下。
2.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3.80岁以上患者降压目标在上述目标值基础上可适当放宽。
误区九:靠保健品、保健仪器降压
业内专家已形成共识,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保健仪器有明确降压效果。不仅达不到治疗目标,还易导致患者延误规范治疗时间,危害健康。
误区十:高血压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
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3.2%,高血压知晓率为51.6%,治疗率仅为45.8%,控制率仅为
16.8%。
建议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像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一样知晓血压,关注血压变化。
专家介绍:
王浩,国家级知名专家,主任医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前主任、创始人,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主任,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高血压防治分会第二届、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继发性、难治性高血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撰稿委员会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编委,《中国高血压防控蓝皮书》编委,《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高血压专家工作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