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奏折,君臣间的私信

2020-10-14新闻14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文书,是帝王与大臣之间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奏折一开始主要是奏报私事,后来逐渐扩大,无所不包。奏折兴起的具体时间不确定,康熙年间就已非常多见。可以确定的是,雍正皇帝将奏折制度化,他制定了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缮折、装匣、传递、批阅等一系列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大臣一旦违反这个规定,就有可能被停止上奏折的权利。奏折从诞生之初,就直接递送皇帝本人,相当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私人书信。

奏折,君臣间的私信

奏折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文书

清代以文牍治国,经常呈送到皇帝案头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和奏折三种。题本和奏本是沿袭明朝旧制。明朝初年,臣民有事要告诉皇帝都用奏本。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于1424年进行了改革,增加了题本。此后,题本、奏本并行于明清两代,直到1748年乾隆下令废止奏本。

题本和奏本有何区别呢?简单说起来,就是“公题私奏”。公事用题本,如职官任免、惩处抚恤、户籍田赋等;私事用奏本,如降罚、谢恩等。

在清代,题本有部本、通本之分——凡中央六部等各在京衙门,所上题本称部本;凡地方各级官衙所上题本,通常由通政使司转交内阁,故称通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1000万件档案中,清代题本多达200余万件,内容包罗万象,构成清史系统、完整的记录,是研究清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一般公认,清朝十三帝中,康熙、雍正的朱批较有个性,尤以雍正为最。雍正对臣子的奏折,并非一翻而过,很多都有详细的朱批。清宫档案显示,在年羹尧一份谈及罗卜藏丹津的奏折上,雍正的朱批有二百余字;另有一件要年羹尧留心众蒙古王子的朱批,则多达三百言!

奏折,君臣间的私信

奏折的保密性

雍正对奏折制度最为坚持,奖惩毫不手软。雍正规定了朱批奏折定期缴进制度,对违反者严加处置。

雍正规定下级官员的奏折须由转折大臣转交。这种转交的方式,雍正时执行也很严格:1724年,时为云南布政使的李卫遣人送折至京,本应由怡亲王转交。偏巧怡亲王有事出京,赍折人只得原匣携返。浙江布政使佟吉图因未照规定,就受到雍正的诘问。

更为关键的是,雍正对奏折保密的坚持。奏折既然涉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官员的取舍,也就决定了它的保密性。康熙也十分重视奏折的保密性,不时叮嘱苏州织造李煦等“凡有奏贴,万不可与人知道”。雍正更是一再以此要求具折人,在朱批中一再告诫臣下:“慎密二字,最为要紧,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可不畏乎?”四川巡抚鄂昌的叔叔鄂尔泰是雍正的宠臣,主持了历史上有名的“改土归流”工作,累官云贵总督、内阁首辅。但在命鄂昌书写奏折的朱批上,雍正说:“密之一字,最为紧要,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甚至骨肉至亲也不应示知,广东布政使王士俊曾申明:“一切奏折无不倍加谨密,即臣子弟同在署中者皆未尝得窥底里。”

奏折,君臣间的私信

雍正御批

奏折内容无所不包

清代奏折,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但撮其大者,主要有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

康熙时,苏州织造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都是雨水、收成、物价等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甚至,康熙还让他们将笑话写入奏折。他就告诉曹寅的儿子曹頫,哪怕是笑话,也可以入奏,“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至于被“诟病”的各地报告雨雪、粮价的奏折,其实是始于康熙朝的雨雪粮价情形单。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丰歉及粮价的升降,进而影响百姓的生存安危、攸关国家赋税,甚至牵涉到国家的昌盛与安定。康熙朝起,要求地方督抚每月报告当地的雨雪、粮价及收成情况。这一世界上仅有的雨雪粮价奏报制度,延续有清一代后,已成为研究清代社会学、经济学、气象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并非“垃圾奏折”。

在很多人心目中,除了康熙、雍正,其他清帝的朱批都是呆板乏味,只有“知道了”“依议”“该部知道”等套话。其实不然,谨以咸丰为例,1854年,曾国藩率水军进攻驻扎靖港的太平军遭遇大败,羞愤之下投水自尽,被救起后又写了遗折准备再度自杀。但事后奏报军情时,没有将遗折一起寄送。咸丰看后,不明所以,便毫不客气地朱批道“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聩耶”!

因江西被石达开围困并与当地官员关系紧张,曾国藩心灰意冷,1857年借父亲病故之机离开军营回湖南老家。之后,面对咸丰的征召,一再借故推脱、不肯出山,直至1858年六月才肯带兵救援浙江。咸丰得知后,在曾国藩的《恭报起程日期折》上朱批“汝此次奉命即行,足征关心大局,忠勇可尚”。

◎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作者刘江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朝#雍正#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