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这一角色带有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其忠肝义胆的侠客形象都深入人心。有趣的是,这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虽带有几分江湖气息,也同样被部分政治思想接受,司马迁甚至为这一群体作《刺客列传》,以歌颂他们的侠客精神。
可先秦毕竟战火纷繁,诸侯之间明争暗斗,刺客各为其主,一次刺杀活动背后也暗含着政治利益的流动,刺杀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统治者翦除政敌,刺客们却常常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不禁令人慨叹其悲剧的命运。今日不妨以《刺客列传》入题,请各位看官看真实的古代刺客。
一. 成为刺客——走投无路的选择,选择后依然没前路
1. 表面风光无限,大多低微从业
刺客这一职业在常人眼中虽说并不多么体面风光,但也绝对是武功高强,直接听命王公贵族,平时的生活条件说不上酒池肉林,也有玉盘珍馐吧?
还真不是。先秦时期的刺客大多从业低微或没有固定职业,《刺客列传》中共介绍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其中聂政在遇到韩国大夫严仲子之前还在逃命,为了养家糊口做了屠夫。
同样做屠夫的还有专诸,与聂政半路出家的不同,他本就是屠夫出身;豫让起初为晋国范氏作家臣,后来又给中行氏作家臣,一直都是默默无闻;曹沫和荆轲好些,出身地位都比前三位高,但当时也算是时运不济。
也许在当时成为刺客属于无奈之举,上至天子朝臣,下至平民百姓,社会各阶层都动荡不安,在这种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的背景下,以刺客为代表的游士阶层应运而生。
2. 春秋时期特有的游士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旧制度瓦解,新力量形成的变革时期,原有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周室天子名存实亡,诸侯争霸冲突在所难免,依附在皇权贵胄门下的士族也难以维系关系,被迫辗转各地。
这种混乱与自由并存的时代特点,为不同国与国之间、不同阶级之间的人口流动提供条件。有走必有来,求士逐渐成为各国统治阶级的共识,游士阶层由此产生。
游士阶层属于自由流动人口,他们常常有一技傍身,整日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寻求诸侯大夫们的赏识。刺客就是游士当中的一份子。
刺客在社会中充当着一个很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行动打破了原有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他们反侵略,反强暴的仗义之举又在抗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后世对刺客褒贬不一的原因。
班固曾评刺客为"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批评刺客为奸雄。可是当世道乱了,人们想有一个反抗强权的角色出现,谁又会去管这个角色是不是奸雄?
3. 本质为暴力,终究逃不过一死
刺客的思想和行为究其本质还是暴力。如豫让"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三次行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最终伏剑自杀;聂政助严仲子杀韩相侠累,"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而死;荆轲受燕太子丹所托刺杀秦王,"被八创",事败身死;专诸为助吴公子光夺取皇位,藏剑鱼腹,行刺吴王,事成身死。
刺客们为了"愿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不爱其身",不惜以性命竭诚相报,其思想、行为体现出暴力,重诺,轻生死的特点。
二. 侠客的精神品质
1. 不畏强暴,奋起反抗
刺客们是暴力的施行者,的确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但从刺客们的出发点来讲,刺客们实现的并不是一己私利,或是为国而死,或是为主付命。虽然身份卑微,却仍勇于反抗,对抗社会中的不公正。
他们具有常人没有的胆识和格局,像曹沫劫持齐桓公要回失地,在签协议的场合直接拿着刀威胁对方统领者,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说是莽夫行为,但在战国时期,有这种胆识的人就救了鲁国一回。
荆轲刺秦王之前他所依附的燕国已经岌岌可危了,荆轲的行为只是燕国的放手一搏,虽然失败身死,却留给后世壮烈的传说。时代只选择能活下去的强者,刺客不一样,他们选择站在弱者一边。这可能也是后人视刺客为英雄的原因。
2. 己诺必诚
刺客行事言必信,行必果,受人之托就一定要做到。豫让为报智伯之仇,不惜"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聂政受严仲子赏识,答应他刺杀侠累,他击杀侠累后"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刺客作为游士阶层的一部分,十分重视自己的名誉,不肯因为悔一诺而毁掉自己的名声。这种对名誉的重视建立在对"义"的重视上。刺客心中不仅有个人情义,还有天下大义。
在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义"成为各阶层普遍认同的道义,符合公共利益,也满足个人内在道德需求。无论刺客与统治者是君臣,是知己,还是为报恩,道义的要求让刺客重视承诺,并且践行承诺。
3. 不爱其躯
刺客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爱其躯,这也是他们暴力本质的一个体现。刺客行刺前早就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准备。荆轲刺秦前,高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明他早就知道自己牺牲的命运。
聂政行刺侠累之前,严仲子对他说韩相侠累身边随从众多,原来的刺杀行动皆以失败告终;聂政说自己不要车骑跟随,孤身前去,也是下了必死的决心。唯有不畏生死,视死如归,才有刺客们传奇般的故事流传于世。
4.知遇之恩当涌泉之报
刺客并没有光辉的过去,相反,过去的经历甚至使他们的人生就此黯淡。正所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刺客能遇上赏识自己的恩主绝对是一件幸事。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里面的"士"就是刺客。
若恩主视刺客为知己,刺客就会倾尽全力报答知遇之恩,个人生死更能置之度外。刺客身上的"恩"与"义"分不开,其酬谢恩主"情义"的方式就是"报恩"。
荆轲在遇到燕太子丹之前遭人唾骂,被认为是"庸人",燕太子丹却很看重荆轲,"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为荆轲提供舒适的环境,可见对荆轲的情义深重。这才有后来荆轲义无反顾的行刺,"被八创"也想着"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是对自身道德的遵守。
"恩"与"义"的关系多是统一的,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刺客也不会轻易放弃报恩,他们会以义为先,到最后,恩与义还是会归统一。报答恩情就是成就大义,是先秦刺客的行为准则。
总结
刺客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角色,没有高贵的出身和门第,大多从事低微行业甚至没有固定职业。属于游士阶层的刺客注定漂泊,在各国间流浪,寻求真正赏识自己的人是他们的美好愿望。
而当遇到值得付出的恩主时,刺客就会奋不顾身的为恩主的利益服务,无论自身遭受多严重的创伤也不会毁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每一次刺杀前刺客都抱着必死的决心,用短暂的一生充分演绎对个人和公共道义的追求,让他们成为反抗暴政的英雄。
他们信仰"报答恩情就是成就大义",诠释了"恩"与"义"的统一性。也许刺客的历史以悲剧结局,但刺客精神永远被后世铭记,继承,发扬光大去。
参考文献: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刺客列传》与先秦的侠义精神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