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请问“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情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渐悟和顿悟菩提本无树

2020-07-21知识8

\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典故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神秀做的是:身是 菩提树,心。请问“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情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个偈子不过是《金刚经》四句偈的通俗诠释:“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种因缘际会之下,对敷因果,就“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生成的一款对论。两偈相辅相成完美演绎了金刚菩提:我所说法,是假借比喻,非你认为,只是用了个名词,根本来意永远是不一致的!惠能的四句偈,深入人心,创造了教外别传的普惠效果,促进了大乘佛法在中国的发扬光大,使得更多的人受闍棃教。《金刚经》中心思想—虚菩提。是佛陀智慧海中的珍珠宝石: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一:我所说菩提,非菩提,是名菩提。二: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四: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藏识如海,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所以有顿悟成佛,是否比渐悟高级一些?你觉醒了当如何?南无达摩易筋,深入藏识海,学海无涯苦作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首偈语什么意思,我不想做解释,因为这段话很浅显,完全可以做字面理解。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神秀大师的那首偈语和六祖慧能大师这首偈语的关系。神秀大师的偈语什么内容我不科普。从达摩大师到东土传教,创顿悟法门到六祖慧能大师时,禅宗已经开花结果,而慧能大师顿悟成佛继承五祖衣钵,也就标志着禅宗的分裂,顿悟宗和渐悟宗的对立。北方以神秀大师的渐悟派为主,南方以慧能大师的顿悟派为主,这既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也是人的思想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产物。而到了今天,渐悟派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顿悟则统一了中国佛教,成为了本土化的中国禅宗。这也既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人的思想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从历史的角度看,顿悟战胜了渐悟,证明了顿悟思想的正确性,但是这不等于说渐悟的法门就是错误的。而事实上,我们现实中99%的人,不论你承认不承认,意识还是没有意识到,走的都是渐悟的路子,而并非是顿悟。渐悟走的是由外而内的路线,而顿悟是由内而外。也就是说,顿悟必然以渐悟为基础,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只是这个渐悟是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所谓的量产引起质变。渐悟强调的是成佛需要的是时间段,而顿悟强调的是成佛的时间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