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已经成为世界及中国的第一大慢性疾病,正影响着全球10亿人的健康,是人类的头号健康大敌。
新指南与旧版比较,有哪些重要的改动呢?对于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分级、用药推荐都有了变化,高血压患者应该知道。
1、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更严谨
对于不了解医学常识的高血压患者,如何测量和判断高血压至关重要。该指南强调要连续多次重复测量血压后,诊室血压≥140/90mmHg才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强调了只有一次诊室血压高不能诊断高血压,通常需要1-4周内进行2-3次测量血压。
与旧指南强调在不同日3次测量血压均高于140/90mmHg相比,可更好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个诊断标准更科学和严谨,也更适合于全球大多数国家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的实际情况。
2、给出不同状态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血压有昼夜节律,一天24小时内,血压一定会波动,而且波动规律不一样,会因人而异。新指南中指出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应当并重。
1)在家自测血压≥135/85mmHg为高血压标准。测量动态血压,24小时血压平均值≥130/80mmHg才可诊断为高血压。
2)白天(或清醒状态)的平均值≥135/85mmHg,夜晚(或睡眠状态)的平均值≥120/70mmHg为高血压。
3、高血压分级只有2级了
在高血压分类上,新指南提出了更加简化的方法。新指南取消了180/110mmHg以上3级高血压的分级,现只分为2级,从而指导不同层次的医生进行高血压人群的划分和危险分层,以进一步降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复杂性。
医学发现高血压2级时候,对人体危害已经非常大了,必须重视和治疗。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4、取消了极高危级别,只有3个级别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水平取消了极高危级别。新指南只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级别。
5、不同年龄的降压目标值不同
新指南指出:尽可能在3个月内达到降压目标,但不同年龄段,降压的目标值有所差异:基本目标(最低标准),血压至少下降20/10mmHg,最好是<140/90mmHg。
1)对于<65岁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不宜低于120/70mmHg,新指南中特别提示,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
2)对于>65岁患者,血压的平均水平最好控制在<140/90mmHg。
但应根据身体虚弱情况、独立生活能力和可耐受情况,考虑设定个体化血压目标。
6、药物治疗策略简单化
1)首选单药治疗,洛尔类药物除外
对于低危的1级高血压、高龄(≥80岁)或身体虚弱患者,可先进行单药治疗。单药治疗时可选用普利、沙坦、地平、利尿药。要注意的是洛尔类降压药被排除作为单纯降压药的首选。
不过对于合并有心衰、心绞痛、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洛尔类药还是必不可少的。
2)单片复方制剂成为第二选择
单药治疗2-4周,血压仍未达标,可换用单片复方制剂。
3)单药和单片复方药治疗效果欠佳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调整用药:如果使用一种降压药,或者使用一种复方制剂,血压仍未达标,建议按照以下方案调整:小剂量普利/沙坦+地平;全剂量普利/沙坦+地平;普利/沙坦+地平+利尿;普利/沙坦+地平+利尿+螺内酯
4)关于利尿剂的推荐
新指南中还推荐优先使用噻嗪样利尿剂,如果没有噻嗪样利尿剂才考虑使用噻嗪型利尿剂。因为噻嗪样利尿剂收缩压降幅优于噻嗪型利尿剂,且对心血管的保护也更优。
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已经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高血压的防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定期体检和测量血压,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指南的每一次更新都反映了高血压研究的最近进展,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心血管健康,提倡人们从更早的阶段启动干预措施,提高高血压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