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朝名画中市井建筑的“沿街形态”

2020-10-14新闻14

导语:宋朝城市发展繁荣,正如诗句所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城市兴盛之下,其市井建筑也上升到新的高度。

中国古代市井街巷的布局和空间设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央官员的控制,二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生活下而缓慢发展得来的。

对于宋朝时期的市井街巷建筑的研究,可以通过古代画家留下来的画作来进行研究。在宋徽宗时期,其一直倡导和推崇写实主义,所以宋代画家们对宋朝的建筑的描绘十分富有真实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真实的表现出了宋朝时期的市井街巷的社会状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宋朝的画作来了解宋朝的市井街巷建筑设计。

一、宋朝市井建筑单体,在写实画中展露无遗

宋朝的建筑平面布局比较灵活,富有园林色彩的感觉。比如说《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酒楼,这个酒楼在河流的北面,正门出入口在西面,还有一个出入口靠近河岸。

可以看见有一个酒旗杆,这样在河中通过的船民就可以看到,酒楼还有一个横窗且可以翻动,可以透气。这个酒楼是一种不规则的合院式,酒楼外面有很多的泥墙,安全性比较好。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朝名画中市井建筑的“沿街形态”

《清明上河图》

再看《乞巧图》,画者采取俯瞰的角度,从上方往下看,虽然没有能够得到该建筑的全景,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庭院的重合感,亭台和楼阁交叉设计,显得更加开阔一些。

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是中国古代画作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露台,有屋顶,周围有围栏,连接着一个小亭子,人们在这里可以观赏风景,夜间也可以在这里赏月。

宋朝的建筑出现了许多新的屋顶样式:十字坡脊歇山顶、四庇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还出现了格子窗。这种窗出现在南宋时期,是一种自檐至地,包围着房屋四周的方格子式的木窗,外面屋檐下的斗拱和额枋都被掩盖住了,整体看起来外观大方。

里面的设计额枋一直到地面,可以说是取代了之前的墙,发挥着墙的作用,这种设计在炎热的夏天就变成了凉堂,到了严冬也足以御寒,这样一来,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居住。

宋朝建筑使用较多的是接檐。在宋朝,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扩大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等,所以不断地扩大了檐下的空间作为辅助空间,这一点在许多宋画中也得以体现,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出接檐建筑,在《盘车图》中描绘的马车行走在蜿蜒的山路间。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朝名画中市井建筑的“沿街形态”

《盘车图》

装满了粮食和货物,在一家客栈面前休息的画面,画面中的客栈,它的建筑设计以及接檐的细节部分,在画家手里,都真实地再现出来。另外在画家夏圭的《西湖柳艇图》,房屋靠近湖边接檐,里面的桌椅也能看见。

但是这一举动也带来了宋朝市井街巷的建筑的改变,使得房屋拥挤,道路狭窄,同属这种建筑的出现也增大了发生火患的危险,所以官府并不赞成这种做法,极力劝导用瓦做檐。

宋朝的宅、商、院也各有特色。宅指的是规模较小、人数较少的普通民宅。在城市中,一般市民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因而多居住在小型住宅里,多使用长方形平面、栏杆、梁子等朴素的建筑物体,房顶大多用的是悬山顶。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朝名画中市井建筑的“沿街形态”

民宅

另外还在屋顶上建造天窗。商铺主要是指与商业有关的建筑物,一般的商铺的建筑设计与民用住宅差别不是很大,在一些酒楼中会有园林的设计,对于商铺我们需要注意这三点:

分别是侵街、浮屋、彩楼欢门。院是指在城市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员所建造的大型宅院或者园林,这种建筑比较讲究,在这些建筑外面有门屋,门屋中间还有一间是用来方便马车出入的。院子四周,大多都是廊屋,这样可以增加居住面积,居住者还可以在院里面种植树木,营造美好环境。

二、宋朝市井街巷的沿街形态,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

街坊是指在中国古代以街区为单位的坊比较集中的空间,除了典型的巷弄作为街道空间,其他主要的就是民居,以住宅为主,其主要建筑设计是院落式。

在需要进入的据居民住宅和开放的商业街两者之间共存,院墙的封闭和店面的开放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宋朝城市街道建筑的一大特色。

沿街的主要形态有一是对街道开放的店铺,没有招牌的或者招牌比较简单的,这些店铺他们没有比较明显的门面装饰,有彩楼欢门的店铺或者有装饰的店铺在其中显得比较明显,这些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有许多店铺朝外伸展出“浮屋”,这便占用了附近街道的空间。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朝名画中市井建筑的“沿街形态”

宋朝沿街商铺

有时候,也会被其他的流动摊贩占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其次住宅设计很少设置对外开放的天窗的房屋,这是一种封闭式的街道,这种设置会限制街道空间的发展。

再来说住宅的入口,普通的民用住宅对街道的发展影响较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比较富有的府邸院落则对街道的影响比较大,在这种建筑房屋附近极少有人接近,也少有人停留。

三、居民空间、市肆空间的组合关系,新城市景观的形成

在整个中国古代,每个人的身份都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地位也就意味着会受到不同的待遇,所拥有的也是不一样。

在宋朝也是如此,由于主人地位、身份的不同,所居住的房屋的大小和规模也呈现出差异,一般平民没有多少银两,所以他们只能居住在普通民宅里,甚至更为普通的民宅里。

而一些比较富有的富商或者达官贵人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就会是占地较大的府邸或者院落。中国宋代城市街坊内部肌理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单位的同构和整体的非匀质化。

居民空间是指之前写到的宅和院,但是市肆空间就比较复杂。在宋朝,住宅区与商业区没有明显的分区,住宅在商业区之间,商业区在住宅之间,这就使得住宅与商业之间的转换非常容易。

可以在之前的街坊肌理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街道建筑的设置的商业化,对原有住宅的布局做一些改变作出适应也可以将住宅改成店面。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朝名画中市井建筑的“沿街形态”

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外,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的发展在唐朝到宋朝后由繁盛到衰败,主要原因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也就能使得越来越多的商铺的出现,从而出现了新的城市景观的发展。

四、宋朝市井街巷建筑设置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一个城市,它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对于它的发展有着主要的影响。刚刚在上文中有说到格子窗的出现和发展,就是说在宋朝时期,南宋位于临安,气候冬冷夏热,所以格子窗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这一问题,更加方便人群的居住。

其次是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在这个城市中人口的数量和密集程度。在宋朝时期,人口也是比较多比较密集的,主要原因如下,作为都城人口肯定是比较密集的,它有着政治中心的功能,吸引着人群的到来,拉动着消费需求的增长。

这样一来,又会吸引着更多的人进入。另外在都城会有军队的集中,军队人数较多,在城市中也会有一定的占比。

人口的出现则会需要居住,这样一来就会建造更多的房屋,或是普通居民住宅,或是府邸建造,或是建造商铺等等,这些都会促进宋朝市井街巷的发展。

再加之宋朝实行宅第制度,在《宋史·舆服志》中记载到:

“私居执政亲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诸道府公门得施戟,若私门则爵位穷显经赐恩者许用之,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用之。”

跟其他朝代宅第制度的设置是一样的,都是需要遵守封建社会的秩序,对其随便营造是有限制的,所以在宋朝,根据这点我们可以知道宋朝的市井街巷的建筑设置也会都到一些限制。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了宋朝市井街巷的繁荣,十分热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宋朝并没有重农抑商。

在这条街道上,有酒店,有饮食店等等许多商铺,所以在宋朝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是非常前卫的,他们在促进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人们会建造更多的商铺,或许没有招牌,或许只是摊贩,或许是高档酒楼等等,这也就促进了宋朝建筑的发展。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朝名画中市井建筑的“沿街形态”

宋朝建筑风貌

宋朝的建筑物实物遗存下来的是比较少的,但是宋画中大多都有描绘其建筑,且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宋画中能够反映出来的建筑设计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建筑的布局、建筑本身的设计、建筑的用途等等。

此外,宋画中描述的画面,其建造风格,反映了宋朝建筑因形就势,能够在顺应自然条件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城市中人们的功能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因形就势、顺应自然都是需要有技术支持,否则也并非能够建造各种各样像十字坡脊歇山顶、悬山顶、格子窗、接檐等等这样优秀的建筑,没有这些建筑的存在,画家也自然难以作出如此优秀的画作,这些都十分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