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阳泉日报
“今年猪肉行情好,前几天刚卖出的50多头猪,销售额有23万元。”“市场行情好,咱更得好好干。年底出栏的猪,估计还能卖个好价钱。”10月12日,郊区西南舁乡大洼村村民高所川和儿子高海栓在自家的养猪场里,一边冲洗猪舍一边聊天。
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这对父子已经投身养殖业12个春秋。养猪场从一开始的生猪存栏10头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头,他们也从毫无经验的养殖“小白”成长为保育、防疫样样精通的养殖能手,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家的致富道路。
今年73岁的高所川是年过六旬才萌生养猪念头的,起初身边的亲友并不看好,劝他“上了年纪,别折腾了”。可他却拿出7万元积蓄建起简易猪舍、买了10头小猪当起了“猪倌”。“养猪之前,我们一家5口人就靠种玉米和四处打工谋生,收入不稳定不说,有时外出打工离家很远。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体力也不如从前,我就萌生了回村养猪的想法,想着只要自己下辛苦,守家在地挣个养老钱。”回想起从前,高所川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咱没干过这营生,只能一点一点摸索着来。”高所川说。10头小猪“入住”猪舍后,高所川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养猪上,从早到晚围着猪崽忙活。饲料配比、猪舍清洗、防病防疫……每一个环节,高所川都十分尽心。空闲的时候,他常常看书学习养殖技术,遇到不明白的就找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慢慢地,他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一些基础性工作都能拿得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养猪场的规模比原先扩大了几倍,高所川一家的生活也大有改观。
三年前,高所川突发脑梗塞。看到父亲身体大不如前,高所川在外工作的儿子高海栓决定回村帮家里打理养猪场。在外打拼视野开阔的高海栓管理起养猪场来,和父亲不太一样:扩建了连排的猪舍,产崽区、育肥区等分布井然有序,机械化配料间、沼气池、沉淀池等配备齐全。“养猪场硬件条件升级,主要是为了发展规模养殖。”说起自己的“养殖经”,高海栓眼里泛着光,“养殖规模扩大了,科学管理也得跟上。我和场里的工人还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班,系统学习了生猪养殖技术。”
靠着软硬件升级,高海栓把养猪场经营得红红火火。去年,他开始尝试“多条腿走路”,又在猪舍附近的空地圈起一个鸡棚,养了400多只土鸡。“这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名气越来越大,来村里休闲度假的游客总想买一些土特产,我家的土鸡蛋不愁卖。”高海栓喜滋滋地说。此外,养殖场的猪粪、鸡粪是天然的有机肥,附近的果园可以使用。
问起今后的打算,高所川、高海栓这对父子脸上露出了憨厚朴实的笑容。“我们虽然渐渐摸出了养殖的门道,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听说有些养殖户和大型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养殖,有了保底价收购,养殖户的负担会轻很多。我们也想尝试寻找合适的企业‘抱团’发展,这样我们也能少一些后顾之忧,专心搞养殖。”高海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