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李广难封”背后的残酷真相

2020-10-14新闻9

“李广难封”背后的残酷真相

唐朝诗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写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何许人也?其乃是西汉王朝初期的一位知名将领,秦朝灭燕将军李信的后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其立“李将军列传”。为什么说李广为何难封?因为李广自从军后与匈奴作战大小有七十多次,可谓是身经百战,但是终不得封侯,最后落得自杀身亡的结局。而李广的堂弟李蔡、甚至李广的一些下属军官和士兵反而通过与匈奴作战得到了封侯。这有点像一个公司的老干部始终得不到晋升,而他的下属和新进公司的年轻人反而后来居上。李广因此十分郁闷,曾发牢骚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广把不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于命该如此,最后他根据自己已经认定的原因去寻找证据,得出的证据就是他曾经用欺骗的手段杀了八百多投降的羌人。因为杀降不吉利,所以不能封侯也算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李广把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于宿命论显然是一种自我心理疏导,自我催眠的手段,并非是不能封侯的事实真相。因为汉武帝元光年间到元封年间,正是汉武帝指挥汉帝国军团北击匈奴、南征两越,东平朝鲜,建功立业,开疆扩土,通过军功封侯拜爵最为集中的时期。根据《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的记录,在这个时期被封侯者共有七十三人。所以李广在此期间不能封侯,单以宿命论来解释未免有些牵强。

那是不是李广的军事能力不行,根据史书记载显然也不是的。《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李广骑射技术十分高明,而且作战勇猛,并非庸才,是一员优秀的战将。汉文帝发出感叹:“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假如你在汉高祖时代,凭你的本事封个万户侯那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汉文帝时期乃是休养生息的时期,并未与匈奴发生频繁的大规模作战,文帝有此感叹也很正常。但是汉武帝时期乃是南征北伐的高峰期,战争的规模和战争的频率都超过了汉高祖时期,但是李广并未像文帝所说的那样轻松拿下万户侯。

既然李广是一员优秀的战将,并非军事能力不行,那他不能封侯会不会是因为汉武帝偏心,看不惯他,专门不给他封侯。显然也不是的,因为汉承秦制,十分注重军功。根据八十年代初在敦煌西湖酥油土以北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七十多枚汉简的内容记载,汉帝国对军功封爵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也记载了李广堂弟李蔡因军功封爵的依据:“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其中一句“有功中率”的意思就是指“达到了斩杀敌人首级的功劳规定”。因此,李蔡之所以能封侯,那是因为人家所获的军功达到了封侯的标准。所以,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呼之欲出,那就是李广所获的军功本来就不够封侯。

李广虽然从军资历很老,作战次数众多,有“飞将军”的美名,但是在决定其能否封侯的关键战役上,基本都是掉链子。在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的主要战役中,李广一共参加了五次。对于这五次关键战役,李广只要能抓住一次机会,封侯便唾手可得,但是李广却一次都没有抓住。第一次,马邑之谋,整个汉帝国军团都无功而返;第二次,关市之战,卫青处子秀便取得龙城大捷,而李广却被匈奴生擒,最后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和机智逃了回来;第三次,追随卫青出击漠南,此役汉军大胜,封侯者甚众,但是李广无尺寸之功;第四次,李广领四千骑出击右北平,却被匈奴大军包围,几乎全军覆灭;第五次,决战漠北,李广迷路,贻误战机,最终自尽。李广的这套路数下来,有点像现在一些公司的老员工,进入公司很早,做的事情好像也比较多,人缘关系也不差,往往还有一个同事们对他亲切的昵称。但就是看不到他被提拔,或者被评为优秀员工,或者得到丰厚的报酬。这类老员工也会抱怨自己为公司做了不少事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所以他往往得出的结论要不是嘲讽其他得到升迁和得到奖励的同事是靠溜须拍马,要不就说是自己不会邀功和不懂表现,要不就是说领导不公,领导水平不行或者和领导不投脾气。但是他们肯定不会给自己说:升迁和奖励只能来自于能力带来的业绩和有价值的贡献,而不是服务的年限和做事的多少。李广做的事情很多,服务的年限也很久。他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但是又有什么用?他给匈奴以致命打击了吗?他总结出打败匈奴的方法了吗?他有效阻止匈奴不再来侵犯了吗?都没有,但在需要他作出贡献的五次关键战役中,他每次都不能有效完成任务,那他怎么可能被封侯呢?好比有些公司的老员工,平时在公司做一堆杂事,或者做一些没有价值和贡献的事情,只想靠资历去刷存在感,考人缘和名声去获得升迁和奖励,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李广难封”背后的残酷真相

李广为什么会连续错失五次机会?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李广的军事思想落伍了。一个人的失败,首先是认知的失败;一个人的落伍,首先是思想的落伍。卫青和霍去病已经开始使用大规模骑兵军团进行长途奔袭作战、主动攻击作战、因粮于敌的无辎重作战和深入腹地的连续作战。而李广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守边作战、防御作战、堵截和伏击作战的层次,缺乏统帅骑兵进入大漠戈壁主动寻歼敌人的机动作战能力。所以,李广一旦进入新的作战模式,基本上就会掉链子,因为他不具备在这个模式下的作战能力。因此,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在于李广的军事认知的局限和军事思想的落伍。当时代的浪潮抛弃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时候,通常不需要什么理由。当一个人被社会和组织所淘汰的时候,也不需要什么理由。

李广之所以领军连续错失五次机会,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根本不适合做管理者。李广是一个优秀的战将,但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并不是一个销冠,就能成为销售部的负责人。单兵作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领导团队的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没有任何可比性。《史记·李将军》中记载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史料:“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34,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这段史料是说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当时的名将,但是两个人带兵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李广带兵很随意,行军没有队列和阵势,驻扎筑营喜欢靠近水草丰富之地图方便。晚上也不用打更来自卫,军中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李广有水让士兵先饮,有饭让士兵先吃,对士兵宽厚而不苛刻。而程不识恰好相反,他注重队伍的编制和行军的阵势,对营地驻扎要求严格,晚上要求士兵打更,其军中幕府整理文书簿册从深夜忙到天亮,治军全部按照制度和流程进行。因为李广治军简单而宽松,把士兵当兄弟,所以当李广的士兵比较安逸快乐,士兵都喜欢李广而不喜欢程不识。我在这里并不想去比较程不识和李广的管理才能孰高孰低,只想说明一点:李广适合当兄弟,当大哥,但不适合当领导。因为他没有管理边界,只有宽而没有严,只有活泼没有严肃,不懂得“慈不掌兵”的道理。所以程不识给李广的评价是:“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意思是李广这种治军方式,一旦遇到敌人突然侵犯,他就无法阻挡了。后面李广的连续失败,不能抓住任何一次机会,除了其军事认知局限和军事思想落后以外,其不懂得治军,不适合当管理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所以,“李广难封”背后的残酷的真相是:认知的局限和思维的落后,再加上不能清楚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被放错工作岗位,最终造成“飞将军”引刀自刭的结局。

“李广难封”背后的残酷真相

#君王皇帝#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