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军在全村住户位置图前介绍泉眼沟村扶贫工作。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连片大棚里,甘甜的西瓜刚销售一空;茂密林子里,成群的藏香猪欢快觅食;新建圈舍里,机灵的梅花鹿跳来跳去……金秋时节,隆化县白虎沟乡泉眼沟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泉眼沟村因一眼奔涌的山泉而得名。几十年前,泉水断流,可泉眼沟的穷日子却一直没断。2016年,全村216户62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04户299人,是我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2018年3月,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副主任任军来到泉眼沟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和乡亲们心往一处想,抓产业促脱贫,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产业经济不断壮大的脱贫致富路,泉眼沟村汩汩涌出“幸福泉”。
一件件贴心实事赢得百姓信任
“任书记,赶紧来我家一下,有好事!”
挂断李清君的电话,任军笑着说:“准有活儿要干!”
一进李清君家,小推车上放着几袋玉米。任军二话没说,扛起玉米袋就往空地儿放。
“今天叫你来可不是干活的!”李清君笑呵呵地拉着任军进了屋,“低保的钱到账了!这喜事,要头一个告诉你。”
今年54岁的李清君原是位木匠,30岁时因脑里长瘤,花费十几万元做了手术,落下了癫痫病。每年药费一万多元,断了活计,欠了外债,老李成了贫困户。
“任书记来后第二天,就到我家唠家常。”李清君说,当时他想,城里干部只是来村“镀金”的,于是随意应付几句,便拉下脸送客。
这样的经历,任军没少碰到。“驻村扶贫首先要干嘛?就是要走进百姓心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热情。”任军说。为尽快熟悉村情民情,他和同事们绘制了全村住户位置图,准确标注每户位置、家庭成员、贫困属性等信息,制图上墙,随看随记。同时,利用入户走访时拍摄的照片,制作了《泉眼沟村小人书》。
为及时了解百姓诉求,拉近与村民关系,任军还想出“一路走一路聊”工作法。
泉眼沟人少,但分散居住在六条山沟,最远的住户离驻地超过3公里。“我们每周要走4趟,见人打招呼、问冷暖、谈问题。”任军说。
一次见村民李冬青走路火急火燎,任军上前一问得知,他父亲患病在北京住院,因涉及跨省诊治,正在为如何报销医药费发愁。得知此事,任军两次开车带他到县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最后用足了政策,节省开支1万多元。
孩子们暑期生活枯燥,任军叫来身为老师的家属,进村开展拼装课堂、思维碰撞、诗词串烧等益智活动;看到不少老人常年被疾病困扰,任军请来省里大医院心脑、内科、消化、五官、骨科等多名医疗专家,开展多场义诊活动……
“我可是任书记重点关注对象。”李清君说,通过村级光伏电站、公益岗,他一年能挣4000多元,去年底,他家脱了贫。
“虽然老李脱了贫,但我发现老李年纪大了,重活基本干不了,随时有返贫风险。”任军说,他多次到县里咨询相关政策,为老李申请了低保,加装了防返贫“安全阀”。
一件件满怀真情的实事,赢得了百姓信任,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让党员带头聚起发展力量
“明年要种两茬西瓜,这样百姓务工时间就能延长一个多月。”86座冷棚西瓜刚销售一空,任军和村党支部书记马朋举便谋划起明年计划。
任军发现,泉眼沟村40名党员,一半长期在外,一半在村各干各的,村党支部又散又弱。
为了把党旗树起来,力量聚起来,任军开设微课堂——“泉眼沟村党员之家”微信群,让全体党员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随地参加学习交流;开设“山沟夜校”,利用晚上空闲时间,通过座谈、组织生活会等形式了解在家党员的所思所想,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激发新思路。
“一次交流中,大家觉得种大棚西瓜有前景,20多人纷纷报名。”任军说,但第二天,许多人打起退堂鼓。
关键时刻还得党员上,任军鼓励马朋举带个头。
40岁的马朋举开过饭店、种过暖棚。“以前大都忙自己的事,任书记不远千里来村里帮扶,如果我也退缩,泉眼沟就真没希望了。”说干就干,工作队协调解决水电路,马朋举流转土地120亩,搞起了冷棚西瓜种植。
今年西瓜大丰收,销售额近百万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发放务工费40多万元。
在党员的带动下,在外经商的袁海军返乡创业,准备搞藏香猪养殖。为加快项目落地,任军帮他租下常年荒芜的北沟,跑办各种手续,寻求政策支持。仅用9个月时间,可存栏5000头的猪场便建起。
“现在1000头母猪,一年能产一万头仔猪。”一边喂猪,袁海军一边对任军说,他打算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为农户配发仔猪,养一年统一回收,一头猪能赚1000元。
任军立刻竖起大拇指,笑着告诉记者:“海军现在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已带动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前不久,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发展产业项目,百姓增收脱贫
“玉山,好几天没见你人影了。”任军走进梅花鹿养殖场,49岁的关玉山正忙着打扫圈舍。
“任书记,不找你耍酒疯,是不是不习惯啦?”关玉山笑着说。
两年前,懒散在家的关玉山经常酩酊大醉。一次喝完酒,他找到任军大闹了一阵。“任书记没跟我生气,还常来家里坐,劝我少喝酒,多干事,家里有两个孩子,要为家人多考虑。”关玉山说,去年他借着酒劲,鼓起勇气再次找到任军,“我想养梅花鹿,但没水没电更没钱。”
没成想,任军立刻帮他联系水利、供电、银行等部门,打了井、通了电、贷了款。去年,他卖鹿茸和小鹿收入10万元。生活有了奔头,关玉山又租了30亩地,养了6头牛,现在忙得没时间喝酒了。
产业多点开花,形成聚集效应。长期在外地发展的李青松,回村投资建设了3000平方米、可存栏500头牛的现代化养牛小区,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手工编织扶贫车间”落户泉眼沟,3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就业,靠巧手每月增收1000到2000元;工作队为贫困户提供蔬菜种苗,发展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销售,帮助25户村民每户每年增收1500元左右……
“现在脱贫攻坚已到了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要让泉眼沟的‘幸福泉’汩汩涌流,我还得继续加把劲儿。”任军说。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