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系统总结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启示,不断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新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深圳特区报联合深圳发布从6月15日起推出“经济特区40年 先行示范再出发?高端访谈”,敬请垂注。
城市依区域而立,区域因城市而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两份重量级文件的出台,深圳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了重要指引。如何理解深圳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怎样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深圳在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方面还需要有哪些作为?带着这些问题,深圳特区报专访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
陈鸿宇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
“
湾区的强弱并不在于面积大小,人口多寡,甚至是经济总量达到了什么水平,最重要的是湾区的创新能力强不强。一个成型的一流大湾区,应同时是国际科创中心、国际产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三个中心相互支撑、融为一体,才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湾区经济体。在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上,粤港澳大湾区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深圳担负的是先行探路的责任使命,将深圳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梳理归纳,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向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是新时代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引擎”。
深圳和香港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两者共同构成了大湾区的重要核心圈,要重点加强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产业、金融、行政体制、城市治理领域的互动、对接,使“港深组团”成为大湾区深度合作的典范。
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圳要发挥“双循环”枢纽的功能。深圳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直坚持深度融入对内循环和对外循环,深圳的窗口作用已经由当年开始办特区时的“三来一补”、引进外资,转变为连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激活双循环动力的重要枢纽。
深圳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必须重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其一,深圳要重视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尤其是要加强与香港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联动。其二,深圳要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其三,深圳要推动产业链前中后端的协同创新。其四,最重要的是,深圳要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深圳想要大踏步地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必须率先将绝大多数要素推向市场,包括自然资源要素和部分垄断性要素,扫清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障碍。
”
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探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深圳等四个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对于深圳核心引擎的理解,陈鸿宇认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级的发展战略,“核心引擎”是国家赋予深圳的发展定位。他解释道,任何一个区域的空间发展布局中,都必须存在一个或多个经济核心。粤港澳大湾区体量大、范围广,对国际经济影响举足轻重,已经形成了多个都市圈,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四个核心引擎之一,应该加强与香港、澳门、广州等其他核心引擎城市和支点城市的互动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看,深圳具备其他核心引擎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陈鸿宇谈到,首先,粤港澳大湾区虽然面积广、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但与其他的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短板是创新动力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湾区的强弱并不在于面积大小,人口多寡,甚至是经济总量达到了什么水平,最重要的是湾区的创新能力强不强。”他说, “一个成型的一流大湾区,应同时是国际科创中心、国际产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三个中心相互支撑、融为一体,才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湾区经济体。在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上,粤港澳大湾区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深圳科技产业发达,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已经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对粤港澳大湾区补短板、强弱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成熟的湾区经济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通常是以城市群作为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湾区由若干核心城市和城市周边不同层级的城镇、乡村社区构成。因此,各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都需要通过深度合作,提升资源的集聚和扩散能力以及使用效率。陈鸿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各核心城市和支点城市就必须打破行政藩篱,确保资源要素可以畅通、高效地流动和配置。深圳是最有条件和能力来推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转的城市, 不论过去还是未来,深圳不单能够充分高效地吸聚和使用资源,更重要的是,近十年来,深圳一直在外溢优势资源,直接推动着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也为深圳自身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意味着深圳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先行示范,而且要做“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典范,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勇于探索。 深圳担负的是先行探路的责任使命,将深圳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梳理归纳,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向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是新时代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引擎”。
提高资源外溢能力,
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由优势各异、特点不同的众多城市组成,如何协调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必须要做好的一道“必答题”。
陈鸿宇认为,对深圳而言, 首先要处理好和香港的关系。“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深圳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可以看到香港的印记。我们要学习所有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要学习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自由市场经济是香港经济最基本的特征,香港在市场经济建设上拥有成熟的理念和先进的制度,值得深圳继续学习借鉴。同时,深圳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民生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也深刻地影响着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 深圳和香港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两者共同构成了大湾区的重要核心圈,要重点加强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产业、金融、行政体制、城市治理领域的互动、对接,使“港深组团”成为大湾区深度合作的典范。
其次,深圳要提高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珠江口东岸地带的东莞、惠州、汕尾、汕头、河源是深圳重要的资源外溢点,近些年来,在深圳的带动下,这些城市在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与深圳联系更加紧密, 今后深圳要继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在输出先进体制和创新资源上要做好表率,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短地理空间距离,提高深圳都市圈的整体能级。
陈鸿宇说,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圳要发挥“双循环”枢纽的功能。陈鸿宇提出,深圳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直坚持深度融入对内循环和对外循环,深圳的窗口作用已经由当年开始办特区时的“三来一补”、引进外资,转变为连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激活双循环动力的重要枢纽。
他进一步解释到,深圳对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影响广泛而深刻,在新发展格局下,深圳除了依然是吸引外资外商进入中国的窗口外,还发挥着整合国内外资源、连通国内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作用。伴随着深圳各种产业的发展壮大,深圳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同时也是国外零部件、装备的重要进口地,在深圳已经形成了国内国外相互配合的产业链条和供需市场。另一方面,深圳也是中国的产品、企业、资本、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我们既可以大规模吸收国外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在刺激内需稳定外贸上,深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陈鸿宇说。
陈鸿宇强调,深圳必须继续高举对外开放旗帜,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外循环”。第一,深圳要形成制度型开放格局,推动标准、规则、准则“出口”,与国际市场精准对接。第二,率先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提振外商投资信心。第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和企业干预方面成为全国表率,清除对外开放的制度性障碍。第四,稳住国际产业链,特别要稳住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在前端,保护好加工配套企业;在后端,加大政府政策和金融机构对我国骨干企业和外贸企业的支持。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陈鸿宇特别强调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 深圳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必须重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
其一,深圳要重视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尤其是要加强与香港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联动。香港的大学学术研究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但香港本身的产业基础薄弱,由此,深圳和香港可以展开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此外,香港也是引进国际科研成果和人才的重要平台,深圳可以借助香港这方面的优势,打造优质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二,深圳要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创新。首先,要促进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的协同创新,既要加强大型骨干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也要保护中小型配套企业的技术革新。其次,要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协同创新,国有企业规模大,在基础创新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非公企业发展“活”,创新思路多,深圳要在实现公有制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协同创新上探索出具体路径。
其三,深圳要推动产业链前中后端的协同创新。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如果只抓某一个环节的创新,其他环节无法配套,那么这一环节的创新也可能出现严重问题。产业链创新应该是全链条的创新,囊括前中后端,只有实现了整体创新,才能使生产力真正上升到新台阶。
其四,最重要的是,深圳要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厘清科研成果的权属,建立清晰的科研创新产权制度,成果和收益分配要向科研团队倾斜,充分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探索科研成果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制度,所有权可以归属国家或科研团队,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更好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属性。
发挥枢纽功能,
当好“五位一体”发展样板
“都市圈是区域空间发展的载体,是城市群的升级版。从区域合作到一体化,再到同城化,是不断升级的过程。”陈鸿宇解释道,“城市群由若干都市圈构成,其中有一个或几个特大型城市、超级城市或者叫世界城市,它带动一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以及乡村社区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便是都市圈战略的主要内涵。”
如何发展深圳都市圈?陈鸿宇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深圳都市圈应该是“五位一体”的发展,争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先导者。在产业布局上是“夹工夹农夹三产”的,要有序规划和高效配置资源,谋求多种产业多层次协调发展。第二,深圳都市圈的城乡空间布局应该是“夹城夹镇夹村落”的,它不会消灭村落,而是把村落“像宝贝一样”保护好,形成一批特色村镇。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深圳都市圈的生态空间布局应该是“夹山夹水夹绿带”的,都市圈不应该全部建成城区,也必须保留农业和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深圳而言,首先要有都市圈发展思维,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当好“五位一体”发展样板,为其他城市做好表率。其次,要发挥好枢纽功能,促进资源流动。一是要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瓶颈,发展立体交通体系,发挥交通枢纽功能。二是增强科技力量的扩散能力,把都市圈作为科研创新的对象,为不同区域配套相应的科技支持,发挥科技创新枢纽功能。三是推进产业共建,发展“总部+基地”模式,带动其他城市产业升级,发挥产业枢纽功能。四是助力其他城市的品牌和商品走出去,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发挥开放枢纽功能。
扫清制度障碍,向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潜力、要活力、要竞争力
资源要素能否自由流动,事关国家和全省区域协调、创新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各项工作部署能否落实到位。陈鸿宇认为,深圳未来发展必须向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潜力、要活力、要竞争力。
关于深圳的要素市场化改革,陈鸿宇表示,我们体制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要素市场化程度不够,多个要素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改革,没有和国际市场规则相结合。 所以深圳想要大踏步地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必须率先将绝大多数要素推向市场,包括自然资源要素和部分垄断性要素,扫清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障碍。
具体而言,首先,要明晰产权,保护产权,在个人和企业破产方面深圳要继续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全面实施最低限度的负面清单,减少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公平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国外企业。最后要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先行探索土地、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产权的立法,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内容来源: 深圳特区报、圳论、深圳发布
作者: 赵鑫 周国和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深圳#大湾#陈鸿宇收藏
深圳担负的是先行探路的责任使命,将深圳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梳理归纳,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向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是新时代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引擎”。
深圳和香港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两者共同构成了大湾区的重要核心圈,要重点加强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产业、金融、行政体制、城市治理领域的互动、对接,使“港深组团”成为大湾区深度合作的典范。
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圳要发挥“双循环”枢纽的功能。深圳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直坚持深度融入对内循环和对外循环,深圳的窗口作用已经由当年开始办特区时的“三来一补”、引进外资,转变为连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激活双循环动力的重要枢纽。
深圳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必须重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其一,深圳要重视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尤其是要加强与香港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联动。其二,深圳要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其三,深圳要推动产业链前中后端的协同创新。其四,最重要的是,深圳要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深圳想要大踏步地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必须率先将绝大多数要素推向市场,包括自然资源要素和部分垄断性要素,扫清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障碍。
”
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探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深圳等四个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对于深圳核心引擎的理解,陈鸿宇认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级的发展战略,“核心引擎”是国家赋予深圳的发展定位。他解释道,任何一个区域的空间发展布局中,都必须存在一个或多个经济核心。粤港澳大湾区体量大、范围广,对国际经济影响举足轻重,已经形成了多个都市圈,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四个核心引擎之一,应该加强与香港、澳门、广州等其他核心引擎城市和支点城市的互动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看,深圳具备其他核心引擎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陈鸿宇谈到,首先,粤港澳大湾区虽然面积广、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但与其他的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短板是创新动力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湾区的强弱并不在于面积大小,人口多寡,甚至是经济总量达到了什么水平,最重要的是湾区的创新能力强不强。”他说, “一个成型的一流大湾区,应同时是国际科创中心、国际产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三个中心相互支撑、融为一体,才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湾区经济体。在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上,粤港澳大湾区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深圳科技产业发达,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已经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对粤港澳大湾区补短板、强弱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成熟的湾区经济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通常是以城市群作为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湾区由若干核心城市和城市周边不同层级的城镇、乡村社区构成。因此,各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都需要通过深度合作,提升资源的集聚和扩散能力以及使用效率。陈鸿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各核心城市和支点城市就必须打破行政藩篱,确保资源要素可以畅通、高效地流动和配置。深圳是最有条件和能力来推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转的城市, 不论过去还是未来,深圳不单能够充分高效地吸聚和使用资源,更重要的是,近十年来,深圳一直在外溢优势资源,直接推动着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也为深圳自身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意味着深圳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先行示范,而且要做“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典范,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勇于探索。 深圳担负的是先行探路的责任使命,将深圳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梳理归纳,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向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是新时代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引擎”。
提高资源外溢能力,
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由优势各异、特点不同的众多城市组成,如何协调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必须要做好的一道“必答题”。
陈鸿宇认为,对深圳而言, 首先要处理好和香港的关系。“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深圳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可以看到香港的印记。我们要学习所有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要学习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自由市场经济是香港经济最基本的特征,香港在市场经济建设上拥有成熟的理念和先进的制度,值得深圳继续学习借鉴。同时,深圳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民生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也深刻地影响着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 深圳和香港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两者共同构成了大湾区的重要核心圈,要重点加强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产业、金融、行政体制、城市治理领域的互动、对接,使“港深组团”成为大湾区深度合作的典范。
其次,深圳要提高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珠江口东岸地带的东莞、惠州、汕尾、汕头、河源是深圳重要的资源外溢点,近些年来,在深圳的带动下,这些城市在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与深圳联系更加紧密, 今后深圳要继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在输出先进体制和创新资源上要做好表率,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短地理空间距离,提高深圳都市圈的整体能级。
陈鸿宇说,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圳要发挥“双循环”枢纽的功能。陈鸿宇提出,深圳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直坚持深度融入对内循环和对外循环,深圳的窗口作用已经由当年开始办特区时的“三来一补”、引进外资,转变为连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激活双循环动力的重要枢纽。
他进一步解释到,深圳对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影响广泛而深刻,在新发展格局下,深圳除了依然是吸引外资外商进入中国的窗口外,还发挥着整合国内外资源、连通国内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作用。伴随着深圳各种产业的发展壮大,深圳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同时也是国外零部件、装备的重要进口地,在深圳已经形成了国内国外相互配合的产业链条和供需市场。另一方面,深圳也是中国的产品、企业、资本、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我们既可以大规模吸收国外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在刺激内需稳定外贸上,深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陈鸿宇说。
陈鸿宇强调,深圳必须继续高举对外开放旗帜,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外循环”。第一,深圳要形成制度型开放格局,推动标准、规则、准则“出口”,与国际市场精准对接。第二,率先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提振外商投资信心。第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和企业干预方面成为全国表率,清除对外开放的制度性障碍。第四,稳住国际产业链,特别要稳住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在前端,保护好加工配套企业;在后端,加大政府政策和金融机构对我国骨干企业和外贸企业的支持。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陈鸿宇特别强调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 深圳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必须重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
其一,深圳要重视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尤其是要加强与香港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联动。香港的大学学术研究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但香港本身的产业基础薄弱,由此,深圳和香港可以展开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此外,香港也是引进国际科研成果和人才的重要平台,深圳可以借助香港这方面的优势,打造优质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二,深圳要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创新。首先,要促进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的协同创新,既要加强大型骨干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也要保护中小型配套企业的技术革新。其次,要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协同创新,国有企业规模大,在基础创新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非公企业发展“活”,创新思路多,深圳要在实现公有制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协同创新上探索出具体路径。
其三,深圳要推动产业链前中后端的协同创新。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如果只抓某一个环节的创新,其他环节无法配套,那么这一环节的创新也可能出现严重问题。产业链创新应该是全链条的创新,囊括前中后端,只有实现了整体创新,才能使生产力真正上升到新台阶。
其四,最重要的是,深圳要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厘清科研成果的权属,建立清晰的科研创新产权制度,成果和收益分配要向科研团队倾斜,充分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探索科研成果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制度,所有权可以归属国家或科研团队,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更好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属性。
发挥枢纽功能,
当好“五位一体”发展样板
“都市圈是区域空间发展的载体,是城市群的升级版。从区域合作到一体化,再到同城化,是不断升级的过程。”陈鸿宇解释道,“城市群由若干都市圈构成,其中有一个或几个特大型城市、超级城市或者叫世界城市,它带动一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以及乡村社区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便是都市圈战略的主要内涵。”
如何发展深圳都市圈?陈鸿宇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深圳都市圈应该是“五位一体”的发展,争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先导者。在产业布局上是“夹工夹农夹三产”的,要有序规划和高效配置资源,谋求多种产业多层次协调发展。第二,深圳都市圈的城乡空间布局应该是“夹城夹镇夹村落”的,它不会消灭村落,而是把村落“像宝贝一样”保护好,形成一批特色村镇。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深圳都市圈的生态空间布局应该是“夹山夹水夹绿带”的,都市圈不应该全部建成城区,也必须保留农业和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深圳而言,首先要有都市圈发展思维,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当好“五位一体”发展样板,为其他城市做好表率。其次,要发挥好枢纽功能,促进资源流动。一是要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瓶颈,发展立体交通体系,发挥交通枢纽功能。二是增强科技力量的扩散能力,把都市圈作为科研创新的对象,为不同区域配套相应的科技支持,发挥科技创新枢纽功能。三是推进产业共建,发展“总部+基地”模式,带动其他城市产业升级,发挥产业枢纽功能。四是助力其他城市的品牌和商品走出去,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发挥开放枢纽功能。
扫清制度障碍,向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潜力、要活力、要竞争力
资源要素能否自由流动,事关国家和全省区域协调、创新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各项工作部署能否落实到位。陈鸿宇认为,深圳未来发展必须向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潜力、要活力、要竞争力。
关于深圳的要素市场化改革,陈鸿宇表示,我们体制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要素市场化程度不够,多个要素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改革,没有和国际市场规则相结合。 所以深圳想要大踏步地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必须率先将绝大多数要素推向市场,包括自然资源要素和部分垄断性要素,扫清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障碍。
具体而言,首先,要明晰产权,保护产权,在个人和企业破产方面深圳要继续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全面实施最低限度的负面清单,减少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公平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国外企业。最后要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先行探索土地、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产权的立法,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内容来源: 深圳特区报、圳论、深圳发布
作者: 赵鑫 周国和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