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当借茶杯已成往事

2020-10-14新闻10

当借茶杯已成往事

前几日,公司来了外客,同事急借电水壶烧水。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借茶杯的旧事。

三四十年前,逢年过节为招待客人到邻居家借茶杯,那可不算稀罕事。村里人家三百多户,有着整套漂亮茶具的人家,扳着手指头数也不过十家。年前年后,家里若来了重要客人,家长们会派靠得住的孩子去借茶杯。去之前,家长会一再嘱咐“快去快回,等着用呢。” “拿着茶杯要小心地走,千万别摔喽,也别磕破喽!”

那时,笔者家中曾有一套一壶六杯的细瓷茶具:茶壶和茶杯上印着深红色小花,杯口和手柄上描着锃亮的金线。因此,自己倒没有被家长派去别家借杯子的经历。但记忆中,这套杯子在节日里去街坊家“串门”,那是常事儿。

又听朋友讲起借板凳的旧事。朋友是八零后,老天津人,一直住老城里一带。他还记得小时候过节时街坊邻居互借板凳的事。那时,每家每户的板凳都不多。即使是稍富裕的人家,板凳也是按照家中人数准备的,没有多余。过年时,家中来了客人需要盛情挽留用餐。若来客少,大不了先不让家中孩子上桌儿;若是家庭聚会,客人自然多,就只能到左邻右舍去借板凳,过了饭点儿再给人送回去。今儿你家借我家的,明儿我家又借你家的,你来我往,街坊邻居相处的倒也亲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那会儿,无论是乡下还是城市,似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家的家境都差不多,生活用品也远远比不上如今的丰富。那时候,大到桌椅板凳,斧锯刨凿;小到杯碗瓢勺,针头线脑,似乎都能和“借”字沾边儿。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杯子来说,谁家没有三五套。玲珑剔透的,那是水晶玻璃的;温润如玉的,那是高细白瓷的;古朴典雅的,那是宜兴紫砂的……用途也越分越细,哪样儿的杯子是喝功夫茶的,哪样儿的杯子是冲泡咖啡的,哪样儿的杯子又是专门品酒的。林林总总的杯各有各的风格,各显各的品位,无不透着主人追求精致生活的范儿。一句话,讲究着呢。

一切生活品质的提升,无不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如今,勤劳的人们积淀了财富,有了更多可支配的生活用品,“借”这个字用的频率大不如以前。当借茶杯和板凳已成旧事;人们乐享着新时代的好日子,喜上眉梢。

[责任编辑: ]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