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有位朋友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我大伯才57岁,上个月说胃疼,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跟堂哥说是肝上长了肿瘤,送来太晚了,如果化疗的话能活半年,保守治疗最多活两年。这个消息除了大伯自己,几乎比较亲近的家人都知道了,大家很犹豫,告诉他怕他精神崩溃,但又觉得他有权利自己决定生死,现在家里人意见不统一,吵成一锅粥了,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倾向于间接、内敛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年轻人习惯给父母报喜不报忧,父母们也习惯性的略过自己得病的事情,告诉子女自己一切都好。死亡,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避讳,在面对死亡,大部分人选择了“不告诉”,这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大家日常所熟悉的事情,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亲人们少些烦恼。
一、亲人得了癌症,要不要告诉ta?
“告诉与否“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面临的情况不同,选择也会有差异,一般来说,我们需要从4个方面去考虑:
1.患者病情
如果说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生存率和治愈希望比较小,那么,小艾更倾向于告知患者。因为就算瞒着,后续的治疗流程和病情恶化后带来的病痛同样会让患者察觉,倒不如一开始坦白告知,稳定患者情绪,并且和患者一起主动找医生沟通交流,制订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当然,也有人担忧患者知道病情后无法承受,一蹶不振,而选择隐瞒,那么此时就更需要家属做好患者心理工作及后续一系列与医院、医护人员的配合,让患者在最后日子里能够体验相对平和、有尊严的生活。
2.患者年龄
如果是患者的年龄太大,突然得知自己的病情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过大,反作用于病情,出现恶化的情况。而且很多老人的身体素质无法支撑后续强劲的治疗,只能姑息维稳,这个时候,倒不如让其在生命最后阶段,安安心心的,不惊不慌地度过。
3.患者心理素质
如果患者的心理素质较差,突然告知病情可能会遭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打击,如果此时治疗依从性又比较好的话,善意的隐瞒并非坏事。如果是心理素质好的患者,他们更希望能够由自己来选择生命的走向,并且多数时候会怀抱治愈的希望,这对治疗和病情是有积极影响的。
二、换个角度,如果你是患者,你希望别人告诉你实情吗?
当然,上述观点只是小艾一人的主观想法,肯定有很多朋友有不一样的看法,选择无关对错,只是我们在决定一件事情时,可以先换位思考,问问自己,如果你是患者,你希望别人告诉你实情吗?
调查显示,有90%的患者希望能在癌症早期得知自己的病情,能够在剩下的宝贵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愿望,规划好自己的一切,不留遗憾、体体面面地走。
那么,你的想法又是怎么样的呢?
三、选择告知,方法很重要
在告知患者病情的时候,不要太直接,要考虑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的性格和生活背景等,逐步渗透,客观分析病情,必要时可以稍微淡化其严重性,安抚患者。另外,言辞不要太过激烈,尽量使用中性词语,降低患者的恐惧感。
另外,在告知病情时,尽量不要弄得太过“隆重”或把一家人全都召集起来,可以找一个患者情绪平稳的时候,以比较平淡的语气告知,“顺其自然”,同时告诉患者相似病情的积极案例,增强其战胜癌症的信心。
四、死亡教育很重要
很多时候,无法面对也不敢面对的并非患者本人,而是患者的亲人,尤其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对死亡避而不谈,总希望能够“掩盖”或“躲避”过去。但是,每个人来到世上,死亡是必然的。
死亡教育,能够让人们更有勇气正视死亡,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只有懂得敬畏死亡,才能更懂得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