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郑开元:挖掘家乡“老”味道

2020-10-14新闻7

郑开元:挖掘家乡“老”味道

郑开元正在制作月饼。

(王惠玲 沈孙晖 摄)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应红鹃 王光旭

今年中秋前后,郑开元制作的宁波老月饼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忙得他一天要干十七八个小时。“老月饼销售量有10万个左右,销售额40万元。”看到自己精心做的月饼备受大家认可,这名23岁的小伙子累并快乐着。

郑开元是象山西周镇隔溪张村人,家族里三代都是厨师,自小便与美食结缘。“我大学专业是烹调工艺与营养,到迪拜一家米其林餐厅实习过,之后获得了高级厨师、高级面点师称号。”后来,郑开元在上海一家料理店任职。

今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业不景气。郑开元索性辞去工作,回到老家。这几年,隔溪张村开了很多民宿,左邻右舍的阿姨向他讨教美食制作方法:“开元,你手艺这么好,干脆在家乡开店吧。”

乡亲的话语触动了郑开元。“我何不挖掘家乡美食,并用专业知识去传承创新呢!”于是,他在西周办了一家糕饼店,并打造蒙溪食语品牌,意为蒙山脚下,缘溪而作,以食为语。

宁波老月饼是郑开元选中的第一个产品。“原以为凭自己所学可以轻松搞定,没想到真正做起来没那么容易。光月饼外的那层酥皮,就花了一个月才找到个中秘诀。”他告诉记者,常规的酥饼是用冷水打的面团,而老月饼要用烫面团做,才能达到效果,“我从做烧饼中得到启发,才找到做月饼酥皮的方法,其间还试用了数十种面粉,最终挑选出一种口感最佳的粉来制作酥皮。”

对于学烹饪出身、对味道敏感的郑开元来说,调制馅料似乎轻而易举。没想到他精选十几种食材搭配调成馅料并做成月饼后,次日馅料就发硬了。不服输的郑开元翻阅了很多书籍,上网查资料,并询问了村中许多老人,再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即使过数日品尝,馅料仍能保持酥松。

正当郑开元沾沾自喜时,问题又来了。“妈妈说我做的月饼吃不出她小时候的味道,找不到任何有回忆的点。”这盆“当头冷水”,泼得他透心凉。但郑开元冷静一想:食物不仅要好吃,还要融入情感,可以引发食客的情感共鸣。于是,他邀请妈妈一起研究。

最后,母子俩一致认为问题出在月饼馅中的桂花料上。“起初我用的是桂花酱,单吃味道很好,但是调进馅里,这股味道就消失了。”为此,郑开元和妈妈走街串巷,终于找到了唤醒妈妈童年记忆的糖桂花,将之调入月饼馅中。

不断改进并请老一辈人试吃后,郑开元最终做出了让大家叫好的老月饼。“我本来不爱吃月饼,但你做的月饼我爱吃。”听到有村民如此夸赞,他心中顿时涌起阵阵喜悦,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从开始研究到成品出炉,仅一个月饼,郑开元就整整花了5个月时间,他也从中获益良多。“我是科班出身,之前一直在高档餐厅工作,往往会忽视民间的东西。但是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懂得高手在民间,好的食材也在民间。”郑开元明白,一种食品能被大众喜爱并广泛流行,成为节日的符号,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很多美味不是教科书里写的,也不是在高档餐厅能接触到的,需要亲身经历实践,一点点寻找挖掘。”他颇有感触地说。

中秋过后,郑开元打算再研究新的产品,比如西周很出名的米馒头、灰汁团等。“我希望以食为语,为家乡传统美食‘代言’。”对于未来,他满怀憧憬。

#吃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