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人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学问

2020-10-14新闻13

古人虽然无法感受到科技时代的力量,但是却用高超的智慧去警醒世人,做人、做事一定要遵循规矩或法则,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如鱼得水。就算是无法在庙堂发挥个人能力,也可以在江湖展现自己的才华。

老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大意为河水如果太过于清澈,那么就无法看到鱼虾之类的水生物。因为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水面,水中的鱼根本没有可栖身之地。

而如果人太严厉或不讲情面,那么就没有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了。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转变,这句话多用于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这种现象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如出一辙。

古人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学问

实际上《汉书·东方朔传》中,也曾引用过这句成语:“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指的就是一个人太过于耿直,那么就必然会处处受人掣肘。第一、水至清则无鱼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如果大江大河的水十分清澈,甚至达到了清澈见底的地步,那么水中的鱼虾和其他生物,就根本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了。

在这种前提下,就很容易被天敌或人类发现,一旦被攻击或捕捉就会死路一条。

古人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学问

相信大家都会认为水清澈见底,不仅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美景,而且也预示着环境特别优雅。但是这对于鱼儿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因为只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水,才可以让它们有容身之地。否则一眼便被人看穿,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第二、人至察则无徒

事实上下半句,才道出了古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自古以来刚正不阿、公正严明的清官,都会让老百姓世代传颂,有的人甚至还被立祠供奉。

比如,大家熟知的包拯、海瑞、于谦等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过于严苛反而会让自己被人孤立。

古人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学问

明朝嘉靖朝清官海瑞,素有“海青天”之美名。他为了能够使积贫积弱的大明王朝,重现恢复元气不惜得罪权贵,甚至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贪官污吏们对他可谓又恨又怕,但苦于抓不到他的把柄,无法暗中去陷害他,所以只能表面给他唱赞歌。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看到嘉靖帝,过于迷恋求仙问道之术,于是便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荒唐行径。

他在《治安疏》中写道:“嘉靖嘉靖,乃家家净也”,如此大不敬的言语,不禁让人为啥捏了一把冷汗,但海瑞早已抱定了“抬棺上疏”的决心。

古人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学问

实际上海瑞的诉求是好的,因为他企图让嘉靖帝迷途知返。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嘉靖帝看到奏疏后,非但没有杀他,而且通过“天命裁决”,设法赦免了海瑞的罪责。

可想而知这就是嘉靖帝的高明之处,正所谓忠臣让海瑞去做,而他则背上了“昏君”骂名。

实际上嘉靖帝早都已经意识到了,他每天求仙问道不理朝政实属不该。所以才没有真正想杀海瑞的念头,而事后海瑞感慨道:“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古人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学问

后来明朝文官皆效仿海瑞“抬棺上疏”,很多人甚至在朝会上直接顶撞皇帝,但由于明朝皇帝有“不杀言官”的传统,所以很多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为了博得个“敢谏”的名声视忤逆君父为乐事,这将明朝拉入了派系林立的党争之祸。

回过头来再看一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实际上就是在警告世人,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得太绝,否则就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为人处事一定要有个度,哪怕再好的东西过头了,那么就可能变成坏事。

古人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学问

结 语

正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无论是哪一面率性打破的平衡,都会导致不可预想的后果。

《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不走极端才能不偏不废,不然就很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就像文中主题所描述的一样,水千万不能太清,因为浑浊一点,才能让人有回转的余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