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这类“悄无声息”传播的病毒,实现根除目标仍任重道远

2020-10-14新闻6

2020年度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颁给了三位从事丙肝病毒研究的科学家(解读请戳→ 解读:为什么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他们? )。他们鉴定出了丙型肝炎病毒,使得血液检测和新药研发成为可能,从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将有力推动这一新发传染性疾病走向根除。

这类“悄无声息”传播的病毒,实现根除目标仍任重道远

从发现“新病毒”到积极应对

在人类社会发现了甲肝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和乙肝病毒(通过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后,仍有一些病例既不属于乙肝也不属于甲肝,以血液等体液为传播途径,在人群中无声地传播。1975年,这种神秘的疾病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哈维·阿尔特(Harvey J.Alter)教授命名为“非甲非乙肝炎”。

有了新名字并不代表已经深刻认识了疾病的病原结构和发病的规律。

1987年,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在与别人的合作中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随后,哈维·阿尔特团队证实这种新型病毒存在于非甲非乙肝炎患者的血样品中。1989年,迈克尔·霍顿正式将这一病毒更名为丙肝病毒。

这类“悄无声息”传播的病毒,实现根除目标仍任重道远

自此,在公共卫生预防方面,如献血员筛查、术前病原筛查、器官移植供者筛查等环节有了检测手段,从而有效切断了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在临床中,对于具有疑似表现及相应流行病学史的患者,有了诊断的方法,并便于探索临床诊治方案,这在传染源控制方面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形势下,全世界范围内纷纷建立了丙肝病毒感染筛查标准,大大减少了血液途径的传播风险。

我国1993年建立了丙肝病毒抗体筛查的方法,对所有的献血人员筛查丙肝抗体。针对少数感染了丙肝病毒但未产生抗体的患者,我国自2015年开始对丙肝病毒阴性的血液制品进行丙肝病毒核酸检测,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血液制品途径感染丙肝病毒的可能。

预防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

但仅有预防手段还不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球已有7100万人有慢性丙肝感染,将近40万人死于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中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但肝癌患者却占了50%以上,其罪魁祸首就是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虽然中国的丙肝感染率少于乙肝病毒,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据推算,我国丙肝病毒感染者共计约1000万例。

在临床中丙肝病毒感染后,60%~90%的感染者最终会呈慢性发病经过,如不经过规范治疗,在感染后的10~20年中,会有5%~15%的感染者会进展至肝硬化,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肝癌。

这类“悄无声息”传播的病毒,实现根除目标仍任重道远

而起初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是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的治疗方案,周期长(1年),副作用大,而且效果有限,临床治愈率徘徊在50%左右。并且相当一部分的患者需要反复治疗。

针对这种局面,科学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新型抗丙肝病毒用药的寻找和尝试。但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丙肝病毒在实验室环境下难以复制,这就严重迟滞了药物筛选的速度和效率。

在科学家们对丙肝病毒的生活周期有了清晰认识,并在实验室成功培养出丙肝病毒后,丙肝治疗用药的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

2013年开始,以索磷布韦为代表的小分子抗病毒用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有了颠覆性的变化,所有分型的丙肝病毒感染几乎都可以达到95%以上甚至100%的清除。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够完全治愈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的药物。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只有疫苗才能完全消灭病毒引起的疾病。

随着我国医保政策的努力,使得国内丙肝治疗费用大幅下降,这就为下一步根除丙肝病毒感染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丙肝病毒目前可以确诊并根治,照理说,根除丙肝病毒感染胜利就在眼前了。但现实远非如此乐观。严峻的现状是丙肝病毒感染病例的检测率还很低,距离实现2030年根据病毒性肝炎所需要的90%检出还有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存在大量感染者而未被检测确诊。

这类“悄无声息”传播的病毒,实现根除目标仍任重道远

因此,下一步还需要加强宣教,针对重点人群进行丙肝病毒抗体及核酸筛查。医疗机构要落实手术、住院、血液透析、侵入性诊疗等患者的丙肝病毒检查规定。为易感人群和肝功能异常原因不明者提供检测服务。

只有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健康宣教同步加强,根除丙肝病毒感染才可能最终实现。眼下,根除丙肝病毒疫情的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 卢洪洲

整理:健康报记者 孙国根

编辑制作:胡彬

#肝病#乙肝#甲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