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乳清苷5-磷酸脱羧酶 有人能分析一下体内叶酸缺乏对核酸合成的影响?

2020-10-14知识15

简述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的要点.两者有何区别 嘌呤合2113成从5-磷酸核糖焦磷酸开5261始,先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4102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转变为1653其他嘌呤核苷酸;(即在磷酸核糖基础上成环)嘧啶合成则是先合成嘧啶环,再与PRPP合成乳清苷酸,脱羧形成尿嘧啶核苷酸,再以此合成其他嘧啶核苷酸。(先成环,再接到磷酸核糖上)这是最主要的区别。此外嘌呤是形成咪唑环后还要合成第二个环,而嘧啶只有一个嘧啶环。

乳清苷5-磷酸脱羧酶 有人能分析一下体内叶酸缺乏对核酸合成的影响?

木霉中核酸代谢

乳清苷5-磷酸脱羧酶 有人能分析一下体内叶酸缺乏对核酸合成的影响?

几种常用木霉遗传转化方法的比较 对于木霉菌来讲,除醋酸锂的转化方法鲜有报道外,其余转化均有在木霉中成功的例证,其中又以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电激法转化、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和限制酶介导整合转化四种方法最为常用,在这四种方法中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和限制酶介导整合转化是需要制备原生质体的,原生质体的制备是转化中的一大难点,原生质体制备方法大同小异,但要制备数量多、质量高的原生质体,并能成功转化需要注意脱壁酶的选择、菌丝龄的大小、细胞预处理、高渗液、再生率、融合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原生质体PEG转化法对各种菌的转化率有一定的差异,虽然操作简便,但也存在转化率低、不稳定、细胞易聚合产生二倍体甚至多倍体等问题;而限制酶介导的插入转化法相较PEG法则具有操作简便,转化效率高,并且单拷贝插入多,突变子稳定的优点。电激法转化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可以不制备原生质体,可以以菌丝或孢子作为受体细胞进行转化是其相较前两种方法最大的优点,经典的电激法转化法通常是需要制备原生质体的,但对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的转化效率并不高,限制了其应用。但2012年Schuster通过改良,实现了利用木霉菌丝进行电激法转化的方法,为电激法转化的应用提供新的契机。根癌农杆菌介。

乳清苷5-磷酸脱羧酶 有人能分析一下体内叶酸缺乏对核酸合成的影响?

此方法首先要获得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可用胞壁降解酶除去芽管或菌丝的细胞壁。通常使用的是酶混合物,例如纤维素酶、蜗牛酶、溶壁酶等,这些胞壁降解酶混合使用通常会更好地发挥去壁作用,在原生质体准备过程中,要求渗透压稳定剂。1987年Penttila等第一次在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原生质体制备基础上利用PEG介导实现木霉的转化,以后的其他研究者的木霉PEG转化大多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来,在原生质制备过程中成功使用山梨醇保持渗透压稳定,浓度为1.2M,MgSO4可以作为替代品。此外,有些真菌使用甘露醇或NaCl也是可行的(Fincham et al.,1989)。T.reesei使用1.0~1.2M的山梨醇可有效控制渗透压稳定性,后代再生率为90%。经过PEG转化,原生质体再生率从90%降至12%~35%。PEG转化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尽管不同物种的原生质体形成和传代是非常多样的,但该方法均可适用。一般来说,原生质体储存越久,转化效果越差(Penttila et al.,1987b),所以原生质体需要现用现制备。此外,原生质体常常不止一个细胞核,这需要做长时间净化处理以得到同核体。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是通过PEG的介导作用将遗传因子转入受体细胞原生质体中的一种方法,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有人能分析一下体内叶酸缺乏对核酸合成的影响? 我来抛砖引玉吧。说的有点儿多,关键在于黑体部分1.DNA由单体脱氧核苷酸合成,脱氧核苷酸由核糖核苷酸还…

常见的遗传性酶病有哪些,它们的产生遗传

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有何区别? 嘌呤合成从5-磷酸核糖焦磷酸开始,先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转变为其他嘌呤核苷酸;(即在磷酸核糖基础上成环)嘧啶合成则是先合成嘧啶环,再与PRPP合成乳清苷酸,脱羧形成尿嘧啶核苷酸,再以此合成其他嘧啶核苷酸。(先成环,再接到磷酸核糖上)这是最主要的区别。此外嘌呤是形成咪唑环后还要合成第二个环,而嘧啶只有一个嘧啶环。

#核苷酸#原生质#嘧啶#嘌呤#peg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