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厦门号”,一个世纪前的“诗与远方”

2020-07-21新闻6

原标题:“厦门号”,一个世纪前的“诗与远方”

近一个世纪前,一艘外国人造的福船从厦门出发,远航一万八千英里,引起世界关注,让全世界知道了厦门(Amoy)这个名字。这艘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围绕她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在福建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1922“厦门号”的故事》中,该书编译者、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研究中心学者詹朝霞,带我们走近这艘百年前的古老中式帆船,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追忆多年前那个诗与远方的故事,体味开放包容、扬帆远航的勇气和精神——

“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

詹朝霞说,两三年前的一天,她从厦门收藏家陈亚元老先生处,看到了“厦门号”的明信片和英文资料。 “说实话,我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

当陈亚元老先生将那本书页已经泛黄,还有着尼尔森船长亲笔签名的《The Story of The Amoy》递给她时,詹朝霞更是被吸引住了,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和好奇,急速想要知道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

《The Story of The Amoy》封面和扉页

“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关于厦门的故事。”詹朝霞说, “我希望更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想知道在另外一种文化的文字中,它是如何被呈现的。但未曾想到,在这里,‘Amoy’指的是一艘船。”

航行中的“厦门号”(资料图片)

“Amoy”——“厦门号”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港,船长叫乔治·沃德,是一个出生于荷兰的加拿大籍丹麦人。31岁那年,他在中国香港结识了当地一名船长的女儿——阿玉,两人结为夫妻。婚后,乔治·沃德在汕头海关和厦门海关工作了多年,后来成为华南航线上的一名船长。

沃德船长一家和全体船员(陈亚元收藏)

在结婚近20年之际,沃德夫妇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 放下已有的一切,乘一艘属于他们自己的船,去作一次环球航行,回到乔治的家乡。他们动手在厦门港打造了一艘典型的福船,并命名为“AMOY”——“厦门号”。这艘船总长约21.03米,耗时近6个月完工。

1922年5月17日,“厦门号”从厦门出发,开始了即便以现在眼光来看也十分不可思议的“壮举”。他们开往上海,去往哥伦比亚维多利亚港,从温哥华沿美洲大陆西海岸一路顺流而下,穿过巴拿马运河航行到美国东海岸,最后抵达纽约。

1922年“厦门号”航线图

“厦门号”完成了她一万八千英里的航海壮举,成为第一艘横跨太平洋、穿越大西洋的中国木质无动力帆船,被当时的美国媒体誉为 “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 西方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很多图片社还发行了关于“厦门号”的明信片。

“那个年代,世界只知道一个叫作‘kulangsu’的小岛,而不知道一个叫‘amoy’的厦门。但是,‘厦门号’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詹朝霞说。

1923年英国《The Wide World Magazine》杂志以9页篇幅报道“厦门号”。(陈亚元收藏)

一本颇费苦心的“小书”

“厦门号”如此引人注目,所到之处无不成为热点,其典型的福船造型和亮丽色彩,以及所载赋的东方神秘想象是重要的原因。“厦门号”备受关注,每到一个港口停靠都会引起轰动。

1952年,“厦门号”停泊在纽约新罗谢尔的艾科湾,是目前发现的“厦门号”唯一一张彩色照片。(陈亚元收藏)

在旧金山,“厦门号”遇到了它的第二任船长尼尔森,作为一个无线电工程师,尼尔森的梦想是做一个像康拉德那样的航海作家。尼尔森被“厦门号”和沃德船长夫妇的故事深深吸引,他成为船上的一名水手,并在1924年出版了《The Story of The Amoy》。尼尔森在书中讲述了“厦门号”帆船越洋的航海壮举,以及背后沃德船长夫妇动人的爱情故事。

尼尔森夫妇(陈亚元收藏)

几乎没有耽搁一分钟,詹朝霞立即着手开始《The Story of The Amoy》的编译工作。此前,詹朝霞曾主译《厦门的兴起》等学术专著,但是《The Story of The Amoy》这样一本“小书”,让她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这本书涉及很多航海、帆船术语,以及地理名词、美国俚语,翻译的难度在于除了要精通语言,还必须要有专业知识。”詹朝霞说,她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帮助,特别是该书责任编辑陈玉龙先生,以及福建教育出版社英文编辑萧杭先生。

“厦门号”停泊在纽约港,船尾悬挂着小舢板。(陈亚元收藏)

为了尽可能还原“厦门号”的来龙去脉,詹朝霞多方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厦门号”的发现之旅也逐渐“浮出水面”,她发现,在厦门,有很多人在长期关注着这艘神奇的帆船。2004年12月,翁如泉老人收藏的一枚“厦门号”帆船的明信片,吸引了帆船研究专家许路先生,从此与“厦门号”结下不解之缘。收藏家陈亚元先生对有关“厦门号”的藏品,无论照片、明信片、报纸、杂志残页,绝不放过,为此和老照片收藏家紫日相互支持……

著名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和玛丽·碧克馥(Mary Pickford)在维多利亚“厦门号”上与沃德船长一家合影。(陈亚元收藏)

《1922“厦门号”的故事》最终成书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为《The Story of The Amoy》的中文版,另一部分是詹朝霞撰写的长篇导言,讲述“厦门号”远航美洲一万八千英里的历程,以及厦门收藏家15年来发现搜集“厦门号”明信片和文献资料的过程。这本书仿佛一层层掀开了历史的面纱,让“厦门号”这艘百年之船的身影更加清晰。

詹朝霞与《1922“厦门号”的故事》

《1922“厦门号”的故事》一书出版后,还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读者的热烈反馈。“上海、宁波、杭州、辽宁的读者也联系上我,其中有一位上海的老先生,他说长期关注‘厦门号’,对这艘船非常感兴趣,但直到这本书的出版,才了解关于她的完整故事。”詹朝霞说。

到达维多利亚的“厦门号”(陈亚元收藏)

“如今我们所见皆为西式的现代帆船,对于古老的中式帆船知之甚少。殊不知,中式帆船早在600年前,已经成就了中国人在航海领域的辉煌,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能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中依稀可望。”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船长魏军在该书序言中说,为此,有理由感谢尼尔森百年前写下的《“厦门号”的故事》, 它虽然篇幅不长,却让我们有机会对中式帆船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有了一斑之见。龙骨之长,桅杆之高,风帆之形,型深几何,樟木与杉木之采购,桐油灰之配方,中式帆船精湛造船工艺之细节,以及中国海洋民间信仰在造船与航行中的体现,书中皆有清楚的体现。

“厦门号”桅杆与船体(《The Story of The Amoy》插页)

一种城市精神的传承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帆船是 “浮动博物馆”,哪里有中国帆船的身影,哪里就有好奇的人们趋之若鹜。“厦门号”引起的影响是持久的,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还一直有关于她的报道,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在《The Story of The Amoy》第一部分中,尼尔森就不吝笔墨,详细介绍了“厦门号”制作之精良,并特意讲述了关于福船最典型的特征——“龙目”——船眼睛的传说和由来。

“厦门号”的眼睛(陈亚元收藏)

而在詹朝霞看来,“厦门号”那一双大眼睛,正是代表着厦门的两只眼睛,睁着眼睛去看世界,也同时被世界看见。“厦门号”仿佛就是厦门的一个标志,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以开放的态度去了解世界。厦门是开放、包容、多元的港口城市,向海而生、因港兴市,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是“小岛大时代”, 再宏伟的梦想,也会因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变得轻盈。所以,会有沃德船长夫妇的到来,会有“厦门号”这样传奇的出现。

尼尔森可能也没有想到,近百年之后,《The Story of The Amoy》这本小书会在一个厦门女子的指尖下变成中文,并且以另外一本书的形式呈现。詹朝霞说,这并非偶然,“厦门号”故事在今日得以再度引起大家的关注,体现的也正是 开放包容自信的时代精神和气息。

“厦门号”的残骸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但也可以看作它驶向了更广阔的海洋。2012年,厦门一艘再次以“厦门号”命名的无动力帆船,航行2.3万海里,完成了“沿着地球的地理形状绕行一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球旅行。而在去年5月19日,一艘小一号的“厦门号”在漳州月港普贤码头试水,绚丽的船身,高昂的船头,轻盈的三桅风帆,仿佛“厦门号”的再现。

“这些都是生动的文化传承,‘厦门号’所承载的 开放包容、自信乐观、不畏风浪、扬帆远航的海洋精神,正是厦门城市精神最精彩的展现,是这个城市的缘来,也是未来之初。相信这种精神,也会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持之以恒,传承下去。”詹朝霞说。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李艳/文福建纪检监察、玲听两岸、鼓浪语KuLangSu、台海网等/图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