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2020-10-13新闻9

前些年,各种“抗日神剧”几乎霸占了国人的电视屏幕,也让不少人对日军产生了一些“记忆深刻”的固有印象。比如成群的鬼子高呼“半载”(日语万岁之意)并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疯狂地冲入阵中与我军肉搏,就成了大家脑中日军的惯用战术。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日军真的是将拼刺刀奉为圭臬吗?“抗日神剧”中的日军的打法,和真实的日军究竟有多大差距?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二战日军

从步兵班组上看

与我们所熟知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军队建制所不同,二战时的日军依据自身国情军情,建立了一套相当特立独行的建制。日军最基本的建制单位为分队,大体上对应我军的班。每个分队13人,包括分队长1人、机枪兵4人(组长、射手和两名弹药手,装备轻机枪一挺)、步枪兵8人(每人一支单发步枪)。

而抗战初期的国军德械师(当时称为调整师,后为区分苏械、美械才有了德械师的叫法)的步兵班通常为11人或12人,配备10支步枪,1挺轻机枪。抗战后期,国军美械师的一个步兵班有12人,配备1支冲锋枪,1挺轻机枪,10支M1903春田式步枪。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三八式步枪加装刺刀后,长度超过了日军士兵的身高

作为最基本的战术单元,中日两军在班组规模上差别不大。但日军比较高明的地方,在于其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即著名的“歪把子”机枪)与步枪(即著名的“三八大盖”)使用的是相同的6.5毫米步枪弹,且轻机枪在供弹时也使用与步枪相同的五发弹夹。由此一来,等于说日军分队中任何人理论上都能为轻机枪供弹。

日军单兵通常携带120发子弹,弹药手更携带多个内装120发子弹的弹药箱,一个分队总携弹量可达2000发,远远超过国军步兵班中轻机枪的携弹量。日军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将轻机枪作为分队主要的火力输出,配合以步枪手的精确射击而克敌。至于拼刺刀,那无非是冲入敌阵后短兵相接的必然要求罢了。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日军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就是俗称的歪把子机枪

掷弹筒:鬼子的最爱

日军分队之上的编制为小队,一般由一个7人小队部、3个分队和一个装备三支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比我军的排略大。在小队一级的日本步兵常会用“掷弹筒”。这种武器在“抗日神剧”中露脸的机会不多,但它却是日军非常倚重的火力输出。

以日军最常见的89式掷弹筒为例,其口径50mm,最大射程700米,全炮重量仅4.7公斤,相当于一门超轻型迫击炮。这种武器解决了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不足,日军通常用其对付敌人的轻重机枪和炮兵阵地。由于其重量非常轻,隐蔽性好,在熟练射手的操作下威胁很大。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二战日本使用的89式掷弹筒

实战中日军一旦遭遇较为顽强的抵抗,并不是立即装上刺刀而后嗞哇乱叫地冲锋,而是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由掷弹筒分队来敲掉敌方火力点。淞沪会战中,国军第18军(注意,这可是“五大主力”之一的精锐部队)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掷弹筒打坏了32挺。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打一百发子弹就要赶紧转移阵地,否则鬼子的掷弹筒就会像长眼睛一样打过来。

一旦敌军抵抗减弱,日军立即以机枪进行压制,随即集中力量发起冲锋突破阵地。所以说抗战初期面对历经多年训练的日军甲种师团时,国军往往几个军也挡不住对方一个师团。

由此可见,日军特别喜欢拼刺刀,恐怕只是现代人的臆想。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行军中的日军

实战中的日军:没炮你还打仗?

日军小队一级以上是中队,由19人的中队部和3个小队组成,编制181人,相当于我军的连,但人数上有较大增加。中队往上是大队,大致与我军的营平级,但规模上却大于营、小于团,可理解为与我军的独立团相当。

日军大队中的机枪中队共有重机枪12挺,步兵炮小队有2门70毫米92式步兵炮。重机枪和步兵炮可由大队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配属到小队里加强一线火力。小队(排)一级便能得到直接炮火支援,这比很多国家的陆军都要超前。国军中除了少数德械师能够在连一级加强有迫击炮外,其余仍停留在步枪加机枪的初级阶段。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日军使用92式重机枪

从日军的回忆录里不难看出,他们对重机枪和步兵炮是非常倚重的,如《东史郎日记》里便写道:“九月二十二日下午两点十分……由于敌人的密集射击,无法前进。直到重机枪和步兵炮的掩护射击开始之时,我们才又前进。”

“江岛少尉在怒吼:‘敌人的子弹根本没打中,狠狠地射击!’步兵炮发出了吼声。一发、两发……步兵炮不停地打。”

还有一段是描写进攻的:“配备在大快艇上的步兵炮吐出火舌,击中了城墙。一发、两发、三发,但坚固的城墙纹丝不动。几分钟后,大概是害怕了炮击的衡水县城的居民们,挥着赶制出来的太阳旗一溜排开在城墙上,表明了归顺之意。”

由此可见,日军打仗真正的惯用伎俩,是利用其强大的机枪火力压制对方,步兵炮、掷弹筒打掉对方火力点,然后步兵再通过优秀的射击技能一边开火一边推进,用最小的伤亡结束战斗。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日军士兵的刺刀训练

德国:小兄弟你真不赖

和中国士兵相比,日军的营养保障更好,文化水平更高,再加上严苛的训练和武器的优势,日军拼刺刀的能力明显优于中国军队。有抗战老兵曾回忆,肉搏时往往我们倒下三四个人,才砍死一个小日本。一定的史实基础,再在加上“抗日神剧”的推波助澜,总会让人觉得日军动不动就爱拼刺刀,甚至是只会拼刺刀。

其实,从抗战中鬼子的日记和回忆中不难发现,日军在和我军交战时总是强调尽量发挥火力优势而避免肉搏。八路军在神头岭战役后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到过这一点,日军是很少发动刺刀冲锋的。

真正喜欢拼刺刀的,恰恰是中国军队(包括国军、八路军、新四军)。由于我们在武器装备特别是火力配置上与日军相差悬殊,因此通过尽量接敌实施近距离作战以迫使敌人“投鼠忌器”而不敢使用重火力,就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1915 剑术教范》中的突刺训练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How to fight like a jap》中的直突训练

很多人还会有另外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较西方主流强国如美、德、苏等要差很多。如果从陆军的综合硬件实力看,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二战中德军标准的一个步兵连,只有12挺机枪和3门50毫米迫击炮,美军步兵连则装备有3挺重机枪、12挺轻机枪、3门60毫米迫击炮,和日军中队一级的支援武器基本相当,且日军还有掷弹筒这种“独门利器”直接配属到小队(排)中。日军每个师团拥有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90门,70毫米以下口径火炮448门,而德军步兵师对应的数量则为207门、81门,可见德军只是在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上占优。

而在随同步兵推进的支援武器和轻重机枪方面,德日势均力敌。德军步兵师中真正的精锐,其实只是少数实现了摩托化的摩步师和装甲掷弹兵师,但这些部队占德军步兵师的比重从未超过25%。普通的德军步兵师虽然在大口径火炮上有明显优势,但却无法压制在人数、轻武器数和步兵支援火力数上都超过自己的日军甲种师团。

“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上图_ 日军95式轻型坦克

综上所述,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日军以“半载”冲锋发动白刃战的情形,并非其主流战术。通常情况下,日军总是会充分发挥自身火力优势,并通过各种支援武器尽可能杀伤敌军,从而为自己步兵的冲锋创造条件。

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面对火力更胜一筹且装备大量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的美军,日军的火力完全处于劣势,他们这才强调突袭近战,以便使美军的火力优势发挥不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日军的近战能力确实非常强悍,并且他们通过拼刺刀也给中国军队带来了重大伤亡。不屑肉搏却也不惧肉搏,这才是抗战中日军真实的样子。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国破山河在》 萨苏 著

【2】《东史郎日记》 东史郎 著

【3】《抗战机密档——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 火器堂堂主、吴敏著

【4】《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 主编

【5】《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日本防卫厅 编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抗日战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