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匈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兴起较早且与中原王朝交流时间最长的的一个民族,从战国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有可靠历史记载的活跃时间有一千年,冒顿单于时期第一次实现了长城以北游牧区的统一,为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匈奴的族源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1、匈奴是华夏族的后裔;2、匈奴与山戎、猃狁、荤粥、狄、戎等民族一脉相承,是其别称;3、匈奴是活动于北方的诸部落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匈奴与华夏为同族
匈奴与华夏为同族的说法较为悠久。关于匈奴的详尽记载主要是在汉朝。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编撰的《史记匈奴列传》中开篇就指出匈奴是“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后世在研究匈奴时,也多认为匈奴是华夏族,是夏的后裔。班固可以说是研究匈奴问题比较深入的,但在其编撰的《汉书》中就匈奴的起源问题也基本上沿用了《史记》的说法。后世的一些史学家在编撰或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也基本上认同了这种说法。这些在《史记》的一些集解和索引中也都有体现。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集解汉书音义曰:“匈奴始祖名。”索隐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
这一段文字分别是由唐朝时期司马贞和张守节等做的索引和正义,宋朝的裴骃做的集解,由此不难看出匈奴与华夏族同源的说法在古时还是比较得到认可的。而后世在研究匈奴起源的时候也多以此为据,近现代的一些学者赞同该观点的也不乏其人,除了以《史记》为依据还从匈奴主体的祭祀图腾中寻找论据,即和华夏族都以龙为图腾对象。
但这段文字本身具有相互矛盾之处。司马迁一方面指出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另一方面紧接着又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他并没有指出二者是否是同一种族,也没说明二者是什么关系,一笔带过。但是从上面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司马贞、张宴等在做索引和集解的时候是把他们作为同一种族,认为这些是匈奴之前的别称。既然如此,匈奴又如何会是夏的后裔?这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
其实不只是匈奴,司马迁在给其他诸如东越做列传的时候也通常说他们的祖先是华夏后裔,这大抵是出于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想法亦或是为了统治的需要,试图从种属上寻找二者的根源从而达到某种共识,但与史实未必相符。至于图腾一说,也并不能作为其同根的一个主要依据。一些学者还分别从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方面加以论证,即,匈奴与华夏族分属不同的人种范畴,华夏族不能归为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语言体系也不同,分属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
匈奴是猃狁、荤粥等的别称
匈奴不是“夏后氏之苗裔”,那与唐虞以上的山戎、猃狁、荤粥以及夏商以来胡、戎、狄等是否是一脉相承为其别称呢?《史记》和《汉书》的正文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其集解和索引中我们可以探知一二。他们中有的一方面认为匈奴是夏的后裔,另一方面又指出匈奴是獯粥、猃狁等的别称。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得出匈奴并不是华夏族,但其究竟是不是同一民族还有待进一步证明。在《吕氏春秋》的《开春论审为》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所求者地也。”东汉时期的高诱在《吕氏春秋》注释中指出“狄人猃狁,今之匈奴”。而应劭、晋灼、韦昭、司马贞、颜师古等也都有此看法。如此看来,许多学者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黄帝曾经北逐荤粥;夏朝时期,荤粥与其为邻;殷商时期,鬼方是其劲敌,并在武丁时与其进过三年的战争;到了西周,猃狁逐渐活跃起来并经常对周朝进行侵扰,周王室多次出兵抵御猃狁的进攻;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如鬼方、荤粥、猃狁等称呼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戎狄、胡之类的民族且分散于北方诸部,各有君长,一百有余。那么多的“戎”“狄”当然不可能凭空产生,但究竟匈奴是属于哪一部落很难界定。到了秦朝特别是汉朝以后,匈奴之名才广为人知。
匈奴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獯鬻、荤粥、猃狁等名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戎”、“狄”且数量庞大。当然这并不是说猃狁等族就消失了而“戎狄”又凭空出现。据史书记载,此时北方诸族“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但是关于这百余个民族,并没有指出哪一个更强大,也没有说明匈奴究竟沿承哪一支,这或许是因为在此之前猃狁等族由于种种原因分裂后又在不断地分裂并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以新的族名取代了旧的族名,但具体情况难以考究。
但极有可能是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一些部族被吞并,一些弱小的民族臣服于实力相对强大的部族;亦或是部族之间的联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一部分率先强大起来,在某一区域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或者说是部落联盟,被称为“匈奴”的部分占据了主体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并以此代表整个部族。同时期出现的强大民族还有东胡和月氏,很难说匈奴究竟是哪一个民族的延续。
关于匈奴的起源,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一个民族。其中,杨建新先生认为匈奴是吸收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起来的“民族共同体”。秦汉以来大家所熟知的匈奴与其说是一个民族,不如说成是一个民族的集合或者民族共同体,并在公元前三世纪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开始与中原频繁地接触起来。
总结:
由此,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的文献的记载,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测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匈奴最晚形成于战国时期,而其族源可追溯到之前的獯粥、猃狁等族,在之后也必然是以某个或某些名称延续着,直到匈奴一词为人们所广泛认知。
匈奴并不是夏的后裔,与华夏族不同;他也不是鬼方、獯粥、玁狁、狄、戎等单一的某一个民族自远古一直延续下来的民族,而是吸收融合了长期活跃于北方的獯粥、猃狁、狄、戎等民族的特性,通过不断地兼并战争、部落联盟和民族交往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兴起的一个以獯粥、猃狁为主体的新的民族。只是此时的匈奴已不仅仅是一个单一民族,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个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