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可以用这一句来解释!或者用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也比较吻合。白乐天和刘禹锡在青年时就相识成为好友了,经常在苏杭一带游玩赋诗,虽然谈不上发小,但绝对是至交好友。本诗的作者刘禹锡是一个相当顽强的牛人!当年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讽刺权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被贬,十四年后,刘禹锡故地重游,豪气弥生,大笔一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可见刘郎之锋芒。刘元相和之诗不少,还有一首比较出名,就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面有一段千古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倍见心胸气度!更有那一首《秋词》绝对是可以看到刘郎的豪情不同于常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被称为诗豪!白居易给刘禹锡写诗感叹年老衰退多病支离,做为同样属性刘禹锡肯定也是深有同感,但以他的豁达肯定不会在意此事,凭他的豪情万丈自然要安慰老友一番,于是便回了一首诗相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便是此诗的结句。桑榆,原指日暮时分。后来引伸为老年。语出自隋书“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这个画面就是,落日的光辉照。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是什么意思 “莫道桑榆晚”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此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原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人间重晚晴”意思是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晚晴》原诗《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而作。这两首诗可以看成两位老人,也是两位老诗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是感叹,另一个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叹,刘禹锡是感慨。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的有感而发,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一下什么叫“夕阳红”—别说太阳已经是“日薄西山”,它散发出来的光芒作为晚霞还是照满了天际的。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叹吧!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这首诗并不难懂,其实就是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感叹,当然是略显悲观。白居易对刘老哥们儿说(算是诉苦吧):咱俩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么样了吗?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睁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