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布衣如是说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水浒传》中,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郑屠时,曾言道自己当初投军到“老种经略相公”处,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鲁智深的这位老首长,老种(chong)经略相公说的就是北宋末年西军名将种师道。种师道的祖父种世衡,守御西境有功,被视为种家军的开创者。
种世衡的子孙们又都是忠义之士,种世衡所生八子均在军中服役,其中种古、种谔、种诊三人,有大将之材,被关中士人称为“三种”。
神箭手
第三代种家将,以种师道、种师中、种朴著称。种师道、种师中是种世衡第七子种记之子,而种朴是种世衡第五子种谔之子。1099年,熙河经略使由朝廷空降的直学士胡宗回担任,他是文官出身不懂军事,但喜欢纸上谈兵。
青唐吐蕃(唃厮啰)曾依附北宋,但没过多久,其中一位名叫羌族阿章的部落首领叛乱,胡宗回派出王吉、魏钊征讨,结果二将兵败身亡。种朴时任熙河兰会路钤辖兼知河州,胡宗回命种朴率本部兵马前去征剿,但种朴认为王吉、魏钊所部全军覆灭,西北宋军士气低落。反观叛军刚击败宋军,兵锋正锐士气高涨,应该将敌军稳住,保全自己避其锋芒,再慢慢对付叛军。
宋代军队
但胡宗回听不进劝告,以熙河经略使的身份强迫种朴出战,连续派人催促六七次。种朴迫不得已,只能带领本部兵马前去平叛。种朴命两位番僧担任大军向导,而这两位番僧,告诉种朴一个秘密:“羌人虽畏旗帜之多,益(更)畏大将之旗鲜明光彩者”。
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宋军大将旗帜色彩鲜明,叛军会非常畏惧,种朴竟然听信了这两个番僧的建议,鬼使神差的命人赶制了几百竿色彩鲜艳的大旗(种朴信其言,别制新旗数百竿,文采甚绚,建旗而出)。
骑兵冲锋
结果这两位番僧将种朴宋军,引入叛军的伏击圈,战斗刚一打响,色彩鲜艳的大旗,为敌军指明主帅种朴所在的位置。叛军骑兵蜂拥而至,包围并袭击了种朴所在的中军,种朴虽奋力抵抗,但还是力不从心,被敌军所害。
种朴坐骑驮载种朴遗体离开,南宋李焘创作的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将种朴遇伏败亡之事记载其中。主帅种朴已死,这支宋军如惊弓之鸟,被叛军围追堵截。西北山川多险峻,无法及时撤入关隘的宋军,在关前狭窄的小路上挤成一团,不出意外的话,遇到叛军骑兵的突袭,这支陷入混乱中的宋军肯定会全军覆没。
神箭手花荣
种朴的副将,是兰州知州王舜臣,此人猿臂善射,出征时经常把弓挂在手臂上,方便使用。此时王舜臣站在败军的最后方,他看到主帅种朴殉国,决心尽可能阻击敌军,虽死无憾。叛军骑兵多达万人,首当其冲率先冲阵的,是七位敌将。王舜臣知道这七人是叛军先锋,必须杀掉他们,才能为大军入关争取时间。
于是王舜臣高喊:“吾令最先行者眉间插花!”接连三箭,射杀三名敌将,都是面门中箭。剩下四将看到形势不好,转身就逃,结果被王舜臣射出的箭,贯穿胸背部落马而亡。王舜臣神箭,竟然吓傻了面前占据优势的叛军骑兵部队,他们不敢轻易上前。而王舜臣争取了重整旗鼓的时间,他告诉来不及进关的宋军,结阵迎敌还有保全性命的机会。如果不听指挥,避战逃命混乱不堪,敌骑上前只能任人宰割,直至全军覆没。
宋代军队
这支宋军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跟冲上来的叛军骑兵陷入苦战,从下午打到了晚上(自申时及酉时),王舜臣在部卒的补充支援下,射出了一千多支箭,箭无虚发射死射伤一千多名敌军,长时间拉弓射箭以至于手指破裂,血流至肘。
《水浒传》中,小李广花荣多次凭借高超的射技,远程狙杀敌将,射落敌军用于联络的灯笼,多次解救梁山好汉的性命。但花荣是水浒故事中的神射将,而王舜臣则是在正史中扬威的神箭手。
游牧骑兵
叛军看到占不到便宜,无法上前,只能撤兵。而这支筋疲力尽的宋军,没有丝毫战意,在暮色的掩护下,终于撤进关隘。王舜臣临危不惧,尤其是在主帅种朴阵亡,宋军陷于混乱的危险境地。
官职不高的王舜臣勇敢站出来,单骑出阵神箭退敌,并组织宋军英勇抵抗,最终绝境逢生,避免了种朴所部重蹈王吉、魏钊部宋军覆辙的惨剧,西北宋军也没有因此战失利而遭受重大损失,而对于孱弱的北宋来说,西线宋军各路兵马没有全灭就是最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