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描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画面 赏析: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落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夜已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那幽幽的芳香仿佛是思念的一只手把我牵引。明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又有谁不在对月感怀,神驰意远呢?只是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那个年代?谁写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古诗怎么解释?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那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湿是什么意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2113这句诗让人5261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4102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1653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文中看到的景物有哪些
翻译过2113来就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5261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4102鸦雀停止了聒1653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单看这两句看不出什么特别作用吧!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凄清、寥落的气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这种气氛出现在“月明人尽望”的八月十五,更加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为什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指中秋节?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什么意思?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浓荫的树上,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聒噪之声逐渐停息下来;夜色深沉,冷露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拓展资料:本文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