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西汉名将周亚夫这两件事官拜太尉、丞相,却也因此种下祸端

2020-10-13新闻11

西汉名将周亚夫这两件事官拜太尉、丞相,却也因此种下祸端

西汉初年的名将周亚夫是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他因“细柳营”严谨治军的典故被汉文帝慧眼识才,因在景帝一朝平定“七国之乱”而官拜太尉、丞相,位极人臣,但如此一位德才兼备的忠臣、能臣,却很快被疏远、冷落、戏弄直至被害。这与他成名和发迹的两件事情也不无关系。

西汉名将周亚夫这两件事官拜太尉、丞相,却也因此种下祸端

细柳营治军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边关,连京城长安都受到了威胁。面对严峻的形势,汉文帝命徐厉、刘礼、周亚夫分别驻守棘门、霸上、细柳(今陕西咸阳一带)三地,呈三足鼎立之势,时刻处于高度战备状态。汉文帝为鼓舞士气,决定亲自慰劳三军将士,在棘门和霸上,文帝一行长驱直入军营,畅通无阻,满营官兵夹道相迎。

但行至细柳军营时,汉文帝见到了另一番情形。面对汉文帝的御驾,营门卫士严控把守,并明言:“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随后,文帝派使者手持符节诏告要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并告诫使者:“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文帝的车骑只得亦步亦趋、按辔徐行。周亚夫见驾时,向文帝明言:“甲胄在身,不便大礼参拜,请以军礼见。”

西汉名将周亚夫这两件事官拜太尉、丞相,却也因此种下祸端

文帝被细柳营严明的军纪和高度战备的气氛所折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将士们频频敬礼、连连称赞。事后,文帝对随从人员评价周亚夫“真将军也”,并在弥留之际将其郑重推荐给了自己的继任者——汉景帝。“细柳营”虽然是周亚夫发迹的起点,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千古美谈,

但不得不承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如果只是一营主将,皇帝或许还会接受,但作为掌管全国军权的太尉,如果整天教导军队“不闻天子之诏”,那皇帝的宝座岂能安稳。更何况汉景帝其人本就是刻薄寡恩的典型,当年为了一句“清君侧”的口号,就诛杀了重臣晁错,此刻对于周亚夫这样的威胁,又怎能不举起屠刀。

西汉名将周亚夫这两件事官拜太尉、丞相,却也因此种下祸端

平定七国之乱

平定“七国之乱”是周亚夫一生中最大的亮点。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因不满“削藩”之策,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联合起兵反叛,以对抗中央王朝。汉景帝杀了晁错也没有让叛军偃旗息鼓,只好紧急启用周亚夫出征讨伐叛军。

平乱初期,周亚夫的军队在梁国(今河南商丘一带)遭到叛军主力的进攻,局势危急。周亚夫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即利用支持朝廷的梁国吸引消耗叛军,无论梁王刘武如何求救,即使汉景帝亲自下令,也决不救援,始终坚持按兵不动、深沟高垒,直到叛军主力锐气耗尽、粮草断绝,才命令军队全线出击,将其一举全歼,仅用3个月就平定了祸及半个天下的叛乱。

西汉名将周亚夫这两件事官拜太尉、丞相,却也因此种下祸端

平定“七国之乱”,解决了汉初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也证实了周亚夫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其政治生涯很快达到了人生顶峰。但在平乱过程中,他没有及时救援梁国,还将梁国军队当成了炮灰和牺牲品,此举使得梁王刘武对他恨之入骨,而这位梁王还恰好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是朝中最显赫的王爷。

后来梁王刘武每次去京城朝觐天子,“常与太后言条侯(周亚夫)之短”,使得皇室上下与周亚夫之间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对后来周亚夫入狱惨死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西汉名将周亚夫这两件事官拜太尉、丞相,却也因此种下祸端

#君王皇帝#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