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法藏比丘五百大愿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2020-10-13知识5

阿弥陀佛是谁 阿弥陀佛(a mí tuó fó),也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

法藏比丘五百大愿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净空法师讲人是从哪里来 末学浅陋,没有在听净空老法师讲经的时候听到准确关于这个问题的部分。倒是净空老法师所认同的一本善书里面,有提及。这本书是周安士居士所著的《安士全书》。节选《安士全书》《起世因本经》说:劫初以来,一切人类皆从光音天降,乘空而行,不由母腹。迨食粳米之后,因有筋脉骨髓,成男女之相,淫欲从此生焉。节选《安士全书》白话解《起世因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刚刚形成时,一切人类都从光音天降下,乘空飞行,不由母腹怀孕而生。待食谷米以后,就有了筋脉骨髓,生成男女的形状,淫欲从此就产生了。(按)人为色界天之种,故塑天神之像,皆如人类。(按)人的种来自色界天,因此塑造天神的像,都如人类。人禀四大而生世间不过地水火风四种,入则禀其气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泪痰涎,水也;暖气,火也;运动,风也。人由四种物质组成世上事物概括起来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这就叫做四大,人就禀承由大之气聚合而成形体。骨肉是地,涕泪痰涎是水,暖气是火,运动是风。

法藏比丘五百大愿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阿弥陀佛是谁? 【阿弥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2113dpag-yas)】意译为无量光,或无5261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4102的教主。他1653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家有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

法藏比丘五百大愿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阿弥陀佛的来历?答案:学父亲发愿学佛。《法华经》介绍过去劫的时候:有一位国王生了十六个儿子。这位国王觉得自己与佛的缘分挺大的,后来就抛弃国王去出家了,成佛的时候,名字叫做大通智胜如来。到了后来十六个儿子,也是学他的父亲也一起发愿学佛,十六个儿子都抛弃了皇位,未成佛之前的阿弥陀佛就是第九个儿子。没成佛的阿弥陀佛,还是法藏比丘的时候,又为众生发了四十八大愿《无量寿经》,经过多劫的修行,后来在西方极乐国修行四十八大愿都圆满成功了,自然就成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修行靠自己发出来的四十八大愿力,现在四十八大愿力都圆满成功,而成就的一位教主佛陀。注意:我们中国学佛的途径,就是靠自己为众生发广大的愿力而修行,自己做到了就是成功的佛陀,没有为众生发广大愿力修行,等于无头苍蝇盲目乱修,轮回无止境。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

净土宗如何修行十六观 师兄 法安。观想念佛,主要是为了厌离这五浊恶世、娑婆世界,而求生极乐净 土的人所讲的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238646435修行法门。观想念佛的法门,有观想、有思惟;但主要在观想的正受,而以思惟作为辅助。观想念佛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所 谓的十六观而言。观经的十六观,后三观说的是上、中、下九品往生 的事情,前十三观讲的是有相的观想。虽然讲有相的观想,但也说到第一义的部份。理修的部份,虽然没有几句话,但是如果有利根的人,观想到某一层次后,阅读到理修的这几句经文,仍然有可能悟入。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加上理上的修持,是观经事理兼备的特色。欲修日观之前,要修学净业三福,有净业三福,才好修行观想念佛法门。日想,即是在日没时用想的方式来观,很多人修观想不能成就,是 因其心用在观而不在想;观想要成就,应当先用想,想成就之后,才 开始用观。所谓「想」,譬如打坐时作白日梦,但又心里很明白自己 在作白日梦,这时候白日梦仍有形色,很清楚,和晚上作梦是一样的,接着才去观察它。作白日梦时,是「想」而不是「观」;观想一定要从想入,观是想成就之后用观来观察我们想得够不够庄严和细 致?如法不如法?因此,观经里面处处要我们用想。

阿弥陀成佛的故事 据佛教传说记载阿弥陀佛在成佛前的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后他决定潜心悟道,并放弃了王位,出家为僧,法号即法藏比丘。阿弥陀佛认为人在世间,苦海无边,于是他决定要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他感到众生的苦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来自内心世界的苦是因为众生的贪欲恶欲所致,来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秽土”。再说还有轮回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个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该多好呀,在那个世界里人们的心里没有任何贪欲恶欲,众生的心灵就像泉水一样纯洁。这样每个人的内心就会没有痛苦。痛苦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内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既我们的生存环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环境上在有一个没有四季、寒暑、阴雨的变化,永远是那么的凉爽舒适,心地清净平等,也没有轮回的世界,众生永远生活在这样一个极乐世界里该多好呀。从此他发下大愿,一定要成就这样一个世界。要知道他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比拟的,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经过劫数的努力,他的无边愿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