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只是告诉我们人无完人,谁也不可能什么都考虑到。教育我们不要患得患失,哪怕再聪明的人也有卡率不到的,何况我们呢。
智者千虑,毕有一失。这句话的哲理是什么?谢谢 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就算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一样。与这句话对应的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勤奋的人,耕耘总有收获。其实这句话有的时候还用在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作的解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与愚,相差千倍,为何强调愚者那一虑呢? 什么是智?什么是愚呢?人们给今天的聪明给起个名字叫智,也给今天的无知起个名字叫愚。它只是今天不代表未来,愚者的坚持未必不是智的结果,智者的智慧又凭什么不是愚昧的开始呢?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到底出自哪里? 出处2113,《史记·淮阴侯列传》。拓展5261资料原文:臣闻智者千虑4102,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作品简介:《淮阴1653侯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年—约前87年)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与愚,相差千倍,为何强调愚者那一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