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我国海洋保护领域首份《中国海洋保护行业报告》(2020)在上海发布。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多位专家学者及公益机构代表参加了现场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在会上作主旨报告。
前述海洋保护行业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编写,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资助。
该报告援引相关机构的监测结果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约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保护区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立271个海洋保护区,大多分布在近海,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1%。虽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较快,但距离《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全球10%的海岸与海洋面积”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划分大多依靠实践性经验,缺乏充实的科学调查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即使你没见过大海,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和影响。” 11日,苏纪兰院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是海洋;大海除了广度,还有“厚度”,它可能深达几千米;它有洋流,有上下层水的运动,影响着降水、大气,甚至气候。“我们呼吸的氧气大部分来自海洋。”
苏纪兰院士在会上表示,“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已受严重损害。以渤海为例,夏季中央海盆的海水透明度减少了一半,从8米降到了4米,底层含氧量也普遍逐年递减。”此外,苏纪兰院士建议,应加强研究、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系统。他援引2020年发表的一篇新论文称,人们刚刚认识到海草床是如何降低海湾酸化的。
前述海洋保护行业报告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海洋吸收掉的,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海洋酸化的重灾区。海洋酸化对珊瑚、牡蛎、海螺等海洋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会给贝类养殖带来致命影响。现阶段,我国海水养殖以近岸养殖为主,其中66%是贝类养殖。2019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达到2000万吨,是近海捕捞产量的两倍多。2014年,我国启动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目前已有超过10个相关平台已完工或正在建设中。
前述海洋保护行业报告称,从国家政策的发布情况来看,我国海洋保护工作的系统部署起始于本世纪初,以渔业资源养护为最初的切入点,相关理念在政策序列中逐渐明晰。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门领域的第一个全国性五年规划——《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即将完成编制,这表明我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更高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统筹海洋保护相关事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已经贯穿于整个涉海领域。
该报告称,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已在重要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监测、科研及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但由于之前开发过度带来的累积影响,海洋环境恶化的问题仍在继续,保护工作亟待持续高效的推进。除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涉海用海企业、民间公益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海洋保护力量。
前述项目的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曹玲介绍,该报告是海洋智库联盟的主要成果之一,未来将继续推动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以科学为源泉赋能我国的海洋保护生态圈建设。
被排入大海的垃圾,接近80%是塑料。苏纪兰院士说,“我们扔掉的垃圾,最终可能都汇集到海里。岸上人们的行为,影响着大海的健康。所以,怎么保护大海?‘光盘行动’也是在保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