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2020-10-13新闻9

大家好我是指尖,我们在选择英雄的时候一般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阵容的适配性?自己想要玩的?克制对面阵容的?其实三者兼顾是个比较难的事情,尤其在某些特定阵容,有些只能克制对面的一个点,反而会被其他位置克制,这就很尴尬了。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我们不是打比赛,在我看来,不被特别克制的阵容都能打,用嫦娥打伽罗的局也能赢,所以路人局的配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说到选英雄,大家第一个想法肯定是选一些比较热门,或者拿手的英雄,指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英雄玩不上几把就会腻,以至于几个赛季前一直能保持几个金牌英雄,到了现在连一个银牌都没有,因为我很少会出现一个英雄重复去玩的情况,姜子牙就是我这样发现的一个强势英雄。为什么说姜子牙强?明明胜率排名倒数啊?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姜子牙的胜率的确是倒数的,但是胜率和英雄强度真的关系不大,曾经的姜子牙10秒一个被动的时候,kpl常驻ban位,路人局的胜率也是倒数,所以英雄的强度、上限不能用胜率来衡量。

而姜子牙的强是大多数玩家都不能理解的,2分钟一次经验加成,尤其是第一次,刚好来到龙战,直接让队伍中的经济3-4号位到四级,这很有助于队伍的战斗力提升,平时你丝血反杀,难道没想过是因为姜子牙给你提升了经验而导致你技能等级更高吗?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1技能超强减速、伤害、降低双抗效果不管是坦克还是脆皮,都很致命,神装之后,姜子牙两个小技能就能把脆皮打残,碰到坦克也能刮掉一层皮,这样的英雄怎么可能不强呢?排位胜率低,因为你不懂这几个技巧

姜子牙没任何保命技能,所以走位需要十分的谨慎,如果你全程不看小地图,盲目的从河道支援,那么一局死10次也不过分,胜率低也就正常了,所以玩姜子牙这样的无位移无保命技能的英雄,保命靠的是意识。

反向大闪很简单,相较于其他英雄的技能接闪现,姜子牙的大闪连入门都算不上,可以说有手就行,但是为了命中率高,闪现释放的位置有一定的要求,这就看你对距离和角度的把控了。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大闪必须要反向大吗?不一定,在狭小的位置可以直接丢技能,如果队友的控制跟上,可以直接打中目标,即便是目标躲避,也是多人躲避到一个靠近的位置,那么此时大招就相当于把敌人聚拢在一处打出aoe伤害。

ps:姜子牙1技能能打到谁就打谁,降低双抗后,射手可以很轻松的秒掉坦克,而2技能就需要找位置了,救人把人弹走,敌人逃走把人弹回来。装备和铭文的选择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铭文选择了调和和献祭,调和可以提供移速以及微续航,或者也可以带几个贪婪,献祭是因为姜子牙大招的ap加成极高,加上冷却效果,可以更频繁的释放技能。

鞋子可以考虑中期买个秘法之靴,后边换掉冷静之靴,而痛苦面具非常契合姜子牙的1技能,1技能持续5秒的灼伤效果,可以触发三次面具的被动技能,这一点后期磨魔女的护盾非常的好用。

回响之杖,这个技能很多玩家使用都出现了一个误区,1技能持续5秒,但是只能触发一次回响之杖吗?因为1技能可以降低目标的双抗,以至于连招习惯性的用12技能,为的是2技能伤害最大化,但还是不及一次回响的爆炸伤害。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常规使用12连招或者单使用1技能的确只能触发一次回响,因为回响的机制很严格,标准的五秒时间不会触发第二次,就和王昭君、嬴政大招一样,虽然技能持续五秒,但只能触发一次回响的被动,但是如果是张良的2技能(5.5s)和弈星的12技能(15秒)就可以频繁的触发了。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调换技能使用的顺序,先用2技能击飞目标,触发了一次回响的效果后给目标挂上1技能,那么就能在1技能结束之前再触发一次回响的爆炸,因为你延长了技能使用时间,在回响进入cd后才使用1技能,那么持续时间就超过了5秒,相信我,改变了连招顺序后,你的击杀概率会提升很多。日暮之流不适合姜子牙吗?

适合也不适合,在这个装备刚刚上线的时候我的确是使用日暮之流的,不过我发现,后期一招定胜负的大闪却完全吃不到日暮之流的穿透效果,总是会出现目标丝血逃走的情况,因此日暮之流对姜子牙而言,12技能可以轻松叠满,但是大招基本很难吃到穿透效果,因此我觉得还是虚无法杖比较稳定。

姜子牙的小秘密,1技能可触发三次面具,换个思路可触发两次回响

总结:姜子牙不弱,即便你不出纯输出,那么作用也是很大的,当然了,面对兰陵王、守约这样的天克英雄,尽量还是规避一下吧。

#王者荣耀#姜子牙#技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