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有功,而宗有德”这是最初赐予“祖”或“宗”称号的标准。
汉时,汉朝自刘邦开始就严格遵守着这一标准,非开国皇帝不得用“祖”,非有德之君不得用“宗”。
如此,终两汉400余年的时间,29位皇帝只有7位获得庙号,其中太祖刘邦、世祖刘秀2位皇帝因开国之功,曰“祖”,剩余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显宗刘庄、肃宗刘炟等5位皇帝,因是有德之君,大功于大汉,曰“宗”。
想想看,连治理出“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都未能获得谥号,而打出“强汉”之名的汉武帝刘彻,治理出西汉全盛时期“孝宣之治”的汉宣帝刘询这等皇帝都只能是用“宗”,而不能用“祖”。可想而知,两汉对于给君主上“庙号”一事的谨慎。
所以如何按照两汉时的规矩来,以康熙的功绩,他虽然能获得谥号,但绝对不能用上“祖”的谥号,因为他非开国之君。而皇太极的“太宗”庙号倒是名副其实,并无夸大之处。那为何此时的康熙能以非开国之君的身份获得“圣祖”的谥号呢?
原因很简单,“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自三国魏开始,“祖”就开始被滥用了。
三国魏时,魏国六位皇帝,就有三位庙号全部用“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如此一个不是大一统王朝的魏国就出现三位拥有“祖”的皇帝,“祖”焉能不泛滥。
同时也是从魏开始,“庙号”也开始泛滥。本来只有有功有德的皇帝才能获得“庙号”,可是自魏开始,无论是昏君,还是暴君,亦或庸君,他们都能获得一个“庙号”。此时连刘禅这等扶不起的阿斗都有“仁宗”的庙号。
如此,自魏开始,“庙号”成为了故去皇帝的标配,到了五代十六国时期,连后赵、前燕、后秦这等小的不能再小的割据政权的开国皇帝都能用上“祖”的庙号,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庙号“高祖”、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庙号“太祖”、后秦开国君主姚苌庙号“太祖”。
同时后秦这等小国总共就3位君主,但2位却都是用“祖”的庙号,除太祖姚苌外,就是所谓的高祖姚兴。从以上的事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此时“祖”已经是烂大街的东西,只要是君主,加上不要脸点,谁都可以用“祖”。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康熙能称“祖”了。首要的原因就是“祖”已经泛滥,连小国国王都能用祖,更何况是大一统王朝清朝的皇帝呢?
当然除了“祖”的泛滥,让康熙能够名正言顺地用“祖”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熙的儿子雍正不走寻常路。要知道,庙号其实就是新君给先君的,庙号如何一般情况下是听从新君的,也就是说新君想给先君什么庙号,基本上这个先君的庙号就是什么。
而康熙能得到“圣祖”的庙号,很大程度是因为雍正,雍正认为康熙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所以就追他为“圣祖”。如此,正是因为雍正的“不要脸”,才让康熙有了“圣祖”的上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