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在太原南部的官道上,一支近千人的队伍正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这么一支队伍在唐末匪徒义军四起的时代是极其可疑的。因此还不意外的,这支队伍被沿途的官哨所拦截。官兵的拦截无可厚非,因为就在前一年濮州盐贩王仙芝即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并席卷整个中原,因此如今任何成规模的队伍都有理由怀疑是响应起义的义军。然而面对官兵的拦截,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并未显示出任何抵触情绪,反而毕恭毕敬的拿出了官府准许的文书呈了上去。
面对这么一支队伍出奇的配合,官哨领头的将领颇为疑惑,不过当他接过准许文书后,他颜色大变,当即下令放行,并敬畏地恭送这支队伍出境。唐朝官兵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态度转变?无他,这支队伍便是主动揭榜替朝廷收复播州的杨端义军!
杨端义军一、播州之失的背后,自南北朝末期失控的西南边陲!
南北朝后期最为重大的事件非侯景之乱莫属。侯景之乱不仅终结了南北朝时期最为强大的梁国,还造就了南朝最后一朝陈国,更为重要的是成就了后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北周(当时为西魏)。趁着侯景之乱引发的梁国宗室割据争权的混乱局面,西魏权臣宇文泰适时入场。他不仅南下灭了割据成都平原的梁武陵王萧纪势力,更攻破江陵城杀梁元帝萧绎,使得梁国再无复兴的可能。
宇文泰的南下使得西魏成为了侯景之乱的最大受益者。由此西魏及其后继的北周通过鲸吞的四川盆地与荆北之地产出的巨量财力物力最终覆灭北齐并为隋朝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宇文泰掌控下的西魏及其子孙建立的北周终究是脱胎于少数民族鲜卑族的政权。因此其对周边藩夷的教化与征服显然没有汉人王朝那么娴熟,这给了哀牢旧地自汉武帝时期被武力迫降的哀牢遗民独立的良机。不久,原哀牢王族一支的舍龙一族建立蒙诏并开始强盛,最终在唐是一统六诏开创了南诏国的历史。
南诏攻唐
南诏的诞生为西南边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今贵州地区。唐中期,为管辖今贵州地区,唐廷分拆江南道设立了黔中道。黔中道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然而黔中道大部分州县属于羁縻州,因此相当于变相放弃了黔中道。唐朝的“退”给了南诏国进的机会。公元859年,黔中道播州(唐在黔中道少有的经制州)土著“罗闽人”联合南诏攻破播州。此后数年,唐与南诏在播州地区展开了拉锯,多次攻伐之下,黔中道已名存实亡。
播州之失意味着存在黔中道整体为南诏吞并的可能。如黔中道失,那么江南西道、剑南道将完全处在南诏的兵锋之下,这是唐廷无法接受的。然而官军与南诏多次拉锯并最终在公元873年再失播州之后,无奈的唐僖宗唯有向全国发榜征寻能人异士击溃南诏收复播州。在此背景之下,太原人杨端站了出来!
唐军二、败南诏据播州,杨端开启了播州杨氏的历史!
杨端,太原阳曲县人,豪强出身,原本是唐朝地方命官,曾任越州太守。在闻得唐僖宗下诏征寻勇士收复播州之事后,颇有为国分忧的他主动辞官应募。面对有人主动站出来为国分担边患,唐廷自然求之不得,当即准许杨端回乡募兵南征。
即得朝廷诏书,杨端自然马不停蹄赶回家乡阳曲县并募得谢氏、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等九姓良家子弟约八千余人会同太原罗氏亦是原播州镇守官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南征南诏。太原罗氏,本是安史之乱后第一个驻守播州城的家族,其据有播州约八十余年,一直是抵御南诏入侵的中坚,对播州地区极为熟悉。有熟悉播州情况的罗太汪相助,杨端军在进入播州之前即定下“明攻娄山,暗渡赤水”之策。
公元876年,杨端军取道剑南道泸州、叙永进入播州地界。进入播州之后,端军即依策派出少量部队详攻娄山。面对突然而至的唐军,南诏播州守将果然中计,尽起精兵援救娄山。得知南诏军成功被调虎离山之后,端军主力立刻渡过赤水直取播州城。端军骁勇,未待南诏军回援就攻克播州,接着以逸待劳又在城外大败南诏军,由此一战而定收复播州。
杨端取播州
杨端一战收复播州的消息传到大唐京都,唐廷一片欢腾,唐僖宗当即下诏准杨端世袭播州土官,原播州守备罗太汪担任副职。而随杨端进入播州的九姓良家子弟亦留在当地,成为了世袭守卫播州的边民。三、防大理之重镇,抗蒙元之主力!
杨端一举收复播州之役令南诏人见识到了唐人的强悍,因此自此之后便再未入寇播州。杨端主政播州39年,其间内抚百姓外御南诏,为播州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时期。然而随着其执政末期唐王朝的覆灭,其实质上走上了藩镇割据的道路。实为割据但心依旧向着中原,整个五代时期杨氏一族向中原的朝贡一直未曾中断。
北宋建立之后,杨氏一族发现赵宋有一统之势遂主动归附。面对播州杨氏一族的主动归附,宋太祖赵匡胤沿唐制置播州设遵义军令杨氏世袭节度使,由此有宋一代播州杨氏成为了宋朝在西南边陲的一座边防重镇。
就在宋朝一统五代十国乱世的同时,地处西南据有南中的南诏亦发生了一场政治变动。先是南诏为汉族权臣郑买嗣所亡,后郑氏所建大长和又为杨干贞所建大义宁取代,最终通海节度使段思平黄雀在后一统旧南诏地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即建,段思平一改前几代穷兵黩武的政策,主和并修养生息,由此宋与大理边境开启了百余年无战事的历史。因此这一时期播州名为边防前线实则与内地无异。
大理国君臣
然而和平并未持久!随着蒙古崛起于漠北横扫北方后,其志开始放在了一统中原之上。蒙古如需一统中原,那么作为中原王朝正统的南宋是必须覆灭的。蒙宋战争共计进行有三次,其中第一次战争因南宋名将孟珙的机动防御令蒙古损失惨痛,一举灭宋的企图无奈破产。因此当进入第二次蒙宋战争后,蒙古帝国便将目光投向了位于南宋西南侧的大理。
经略大理可击南宋侧翼,将加速南宋灭亡。看到灭大理可取得对南宋包围这一重大战略价值的蒙古大汗蒙哥遂令其弟忽必烈南下。忽必烈不服后世帝王之名,绕道川西南下一战而定大理,由此蒙古获得了侧击南宋的基地。同时蒙古灭大理意味着播州杨氏站在了对抗蒙古入侵的第一线。播州杨氏的确不辱宋廷信任,利用对播州地区的熟悉不断打击入侵蒙军,并及时将蒙古军队的情报传递给南宋朝廷。播州杨氏的积极抗战使得蒙元利用大理地区围攻南宋的计划几近破产。整个蒙元灭南宋之役的后期,东出大理的蒙军完全是一支牵制性的偏师,完全陷在了西南播州的崇山峻岭之中。
偏安一隅的南宋终究无法抵挡历史的大潮。随着蒙古继承人之战中忽必烈的胜出,南宋的灭亡成为了时间问题。公元1276年,破襄阳的蒙古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谢太后携宋恭帝赵显投降。三年后的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的陆秀夫背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彻底灭亡。随着南宋覆灭,作为边陲重镇的播州失去了抵抗的意义,不久杨氏降元,元帝忽必烈册封杨氏为播州土司。由此播州杨氏为国守边的使命终结,他们以地方土司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崖山海战终章:割据一方的播州杨氏的覆亡!
无外患不戍边的播州杨氏转变为地方土司之后,其开始转变为一支可能割据一方不听朝廷调度的地方势力。其割据一方抗命不从的问题最终于明朝万历年间爆发。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为一己之私发动的叛乱最终被明王朝所扑灭。随着杨应龙的败亡,播州杨氏成为了历史。
播州杨氏,唐宋时期戍边卫国之举的确令世人心生敬仰,但其子孙的叛乱之举同样令人唾弃。本是为国镇边的忠良家族最终却为不肖子孙败尽家族百余年声誉成为史籍上的乱臣贼子,播州杨氏的结局的确令人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