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在“生命禁区”的上海对口支援干部怎么睡觉?插上输氧管,备好安眠药

2020-07-21新闻8

摘要:“苦干也是一天,快乐干也是一天,既然去了就要好好干。”

尽管从果洛回到上海已经多年,但陈椰明对果洛的氧气瓶仍然印象深刻。在果洛的三年,他每晚躺上床以后,都要拧开氧气瓶、插上输氧管,床头备好安眠药,在“嘶嘶”的气流声和剧烈的头疼中艰难入眠。“就像睡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一样。有一阵子,即便我回了上海,睡觉时还会不自觉地在床头摸氧气瓶。”

陈椰明是上海第一批援青干部。2010年7月下旬,他和其他6名援青干部来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他们被称为“果洛七兄弟”,陈椰明的职务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这一干就是3年。

青海果洛的玛多县,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果洛州海拔最高的雪域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4℃。从几乎“零海拔”的上海来到世界屋脊、“生命禁区”,克服高原缺氧难题,是陈椰明面临的重大考验。

“走路、爬楼都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晚上经常头痛得睡不着。但我们援青干部,缺氧不能缺精神,苦干也是一天,快乐干也是一天,既然去了就要好好干。”凭着这种良好的心态和拼搏精神,陈椰明与当地干部一起下乡、入村、进帐,渐渐融入玛多,和农牧民打成了一片。

改善交通条件,是陈椰明在玛多做的第一件大事。玛多地域面积广,全县有4个乡,最远的黄河乡塘格玛牧民集中点距县城140公里,因为路途遥远,而且多为泥泞土路,牧民进城如果自己租车,一个来回要300多元。经过陈椰明的沟通筹建,总投资500万元的公交“乡乡通”对口援建项目得到落实并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出行难、看病难和上学难,乡亲们赶一趟车去县城只要50元车费,时间也更加节省。“公交通车那天,牧民群众激动地握住我的手,感谢我圆了几代牧民的梦。这让我很感慨,三江源地区群众长期以大局为重,牺牲小家利益保护‘中华水塔’,我们援青干部要为他们做更多的实事。”

陈椰明告诉记者,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玛多县生态环境曾一度日益恶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这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自果洛全境被列入全国最大的自然环境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境内后,玛多县各族群众积极防治沙漠化,保护湿地和天然林,实行禁牧政策,禁止采金,有些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牧民们放弃传统的畜牧业,转而从事劳务输出、旅游业等新型产业。

这是一种艰难的蜕变,如何让牧民群众切实从旅游业中得益?到玛多工作后,陈椰明实地考察调研了玛多境内的每一处景点,从掌握玛多的旅游资源着手,从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学起,志在为打造河源旅游文化品牌探路。结合调研取得的一手资料,他积极与省、州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并委托四川省旅游规划编制院编制完成了《玛多县黄河源景区开发建设规划》、配合省水利厅编制完成了《玛多县黄河源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制定印发了相关政策文件,为开发玛多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

“在玛多,我目睹了当地群众为保护和治理生态作出的努力,也看到了这种努力的成果,玛多的草原变得更绿、天空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再现了‘千湖纷呈’的胜景。”陈椰明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