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要经历和面对的生命功课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经历都是命运的安排,事情只是发生,是我们把自己的内心做了很多限定,给它贴了很多标签,使得我们的内在变得非常冲突。内在信念系统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父母、原生家庭,孩子会无意识的和父母进行连接,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无意识的传递给孩子。
每一个系统里面的成员都在互相影响,特别是家庭当中,孩子会去承担甚至是代替父母或家族当中的一些成员去呈现他们的命运,有的时候并不是说爸爸妈妈刻意教了一些什么,而只是无意识的承接了这份能量。
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说,生存是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了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不能够得到满足,就会造成婴儿的心理伤害。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生存本身已经不再是时刻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当他们能够开始自己走路之后,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都在等待他们去探索。
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自己周围的空间,这时候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及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于是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
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项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我是谁,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别人会不会喜欢我”,这些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一旦在这个时候我们受到了这否定、拒绝或者伤害,就会形成内在的自我冲突。对他们而言内在是矛盾的,既有对依恋的需求和对被遗弃的恐惧,也有对独立的需求和对被控制的恐惧。
但是大部分的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因为他们的童年也是这样过来的,他们更多地是把这些行为模式传递下去。当然这里面更深层的因素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业力纠缠更紧密,共业更深,这是他们共同的生命功课。所以说如果父母的人格不健全,很难养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一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能对她有忽视,没有给到很好的照顾或者是爸爸妈妈对孩子身份不认可,比如说想要一个男孩而她是一个女孩儿,那孩子内心当中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特别是家庭中有重男轻女倾向的话,这种感受会更严重。孩子在心里需求上就会产生对爱的索求,需要爸爸的爱或者是需要妈妈的爱,而这样的爱没有被满足,长大以后也会一直在索求爱。但是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可能一直向爸爸妈妈去索求,所以就会转到亲密关系当中,向爱人去索求了。
一个缺乏父亲关爱的女性,为了去填饱内心缺爱的黑洞而去开始恋爱关系、婚姻关系的时候,会想要从对方那里去索取这样、那样的爱,可是丈夫并不是父亲,他给不了像父亲那样的爱,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她想要的是一份爸爸的爱,而不是一份丈夫的爱。
你会发现她的婚姻关系可能就会呈现一种比较扭曲的状态,她会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男人,最初的时候,那个男人给到她一份类似于爸爸的爱,让她有了被爸爸爱的感觉,可是时间久了她发现,那不是,那她内在的小孩又会开始索取,甚至向外去寻求,就可能会出现婚外情的情况,当然男性也是一样。
我们的内在没有合一,没有完整的时候,再怎么向外追求,终究是无力的,终究是消耗的,因为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但是你又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外在表现上可能是说,“我想要一份爱”,可内在真实状态的是匮乏、恐惧和价值感的缺失,所以如果你的内在是矛盾的,自然你的生活就是扭曲的。
我们从外界接收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在我们头脑当中慢慢的形成了信念系统,我们有了很多的价值观和标签,而这些信息有很多都是互相冲突的。在我们的内在,我们都渴望更好,渴望做最好的自己。
而另一方面,在这些经历当中,你已经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这个标签在脑海当中已经根深蒂固,你认为自己不够好,你不完美,你不可能,你没有资格,所以就形成了非常多的内在冲突。这种内在的冲突纠结让我们产生了大量的内耗,你什么都没有做还很累,想做事情也没有动力。
当然还有一些外界因素,校园暴力、失恋甚至性侵都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巨大影响,那些负面的经历、信息以及别人对你的一些定义,都会让你把一些事件解读成对身份的认同。有的人不喜欢你,这本来只是一件事,但你却把它理解成为“我这个人太差劲了”。
本身是一个事件,却被你理解成对身份的定义。当你这么理解之后,就会在自我身份上加一道枷锁,而当这些枷锁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你的这个“我”就会慢慢勾勒出来。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经由这些问题的经验,形成了我们内在的信念系统,造就了我们的人生,当然这也是我们的生命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