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凌烟阁24功臣浮沉录:秦琼淡出,李世勣晚年翻红,此人叛变被杀

2020-10-12新闻20

众所周知,唐朝初年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唐太宗即位后,感念功臣武将开国的功劳,下令在长安的凌烟阁绘制了长孙无忌、秦叔宝、李靖、房玄龄等24名功臣的图像,并永久张挂于凌烟阁,一时传为美谈。

唐代大诗人李贺作诗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立功荣身、列名于凌烟阁,成为有唐一代有心于朝堂的杰出之士的最高理想。

凌烟阁24功臣浮沉录:秦琼淡出,李世勣晚年翻红,此人叛变被杀

一、崇尚实绩的唐初作风:二十四功臣个个都是硬核

贞观十七年(642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下令将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列于凌烟阁。

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

李世民少年起兵,在百战之余建立大唐王朝,对创业的辛苦体会深刻,故而他对参与起兵和统一战争的功臣们感情很深,对表彰功臣非常看重。早在玄武门之变后,刚当上太子的李世民就立即对秦王府功臣们进行排序,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侯君集4人是事变的主谋和亲自执行者,功劳无人可比,李世民把他们排为第一等。这实际上为后来的凌烟阁画像开了先河。

24位功臣,个个都立下过真实功劳,没有一个靠关系。依据其身份和亲戚关系,这24人可以分为亲戚、文臣、太原元从功臣、武将。

凌烟阁24功臣浮沉录:秦琼淡出,李世勣晚年翻红,此人叛变被杀

亲戚包括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兄)、河间王李孝恭(李氏宗亲)、高士廉(长孙皇后舅父)、柴绍(李渊女婿)、长孙顺德(长孙皇后族兄)。其中长孙无忌与太宗关系最近,二人结交最早,是李世民核心谋臣,没有之一。这几位亲戚都是实打实地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居中谋划、外出征战都实预其劳,上凌烟阁没有任何争议。

文臣包括杜如晦、魏征、房玄龄、虞世南、张亮。房、杜历来并称于世,是李世民决策的核心助手,房玄龄善谋,作用类似萧何之于汉高祖。杜如晦头脑敏捷、锐于决断,与房玄龄构成互补关系。魏征、虞世南都是谏臣。

太原元从功臣是指李渊在晋阳起兵时的臣僚,包括刘政会、唐俭二人。这两人功劳不小,但排位时刻意后压,体现了太宗疏离李渊的心腹的意思。

武将共12位,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李勣、秦叔宝。

二、敌营降将华丽转身

唐太宗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他特别善于从敌方阵营中甄别并使用人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大批武将来自于敌营。

武将中排名第一的尉迟敬德,原本是马邑刘武周、宋金刚的部下。唐太宗征伐刘武周时,击溃宋金刚,逼迫尉迟敬德投降。敬德武艺精熟,骁勇善战,李世民于降虏之中提拔他为统军大将。而他也不负众望,在消灭王世充之战中单骑救主,虎牢关之战冲锋陷阵,玄武门之变他力主先下手为强,而且在李世民快要被李元吉勒死的紧急关头,又是他带兵赶到杀死元吉。若论军事水平和最终功绩,敬德无法和李靖、李勣这两位名将相提并论,但他所立之功全在关键时刻,在太宗夺位历程中不可或缺,是以排名靠前。

凌烟阁24功臣浮沉录:秦琼淡出,李世勣晚年翻红,此人叛变被杀

瓦岗军降将程知节、秦叔宝等人也大放异彩。程知节、秦叔宝都是瓦岗军中骁将,程知节是李密亲卫骑兵的长官,秦叔宝号称万人敌,能于万马丛中取上将首级,是如假包换的顶级猛将。李密失败后,程、秦等人转投王世充部下,因为不满王世充的人品,临阵逃奔李世民。李世民征刘武周、擒尉迟敬德、灭王世充、虎牢关之战,程、秦二人都冲锋在前,立下不世之功。他们的能力素质比较单一,勇多于智,唐统一之后迅速淡出了政治中心。

大唐第一名将李靖原是隋朝将军,他出身将门,舅父是隋朝开国名将韩擒虎。李靖精通兵法,智勇冠世。李渊起兵攻克长安后,将李靖收为己用。唐朝进攻荆湘、江东、岭南等地区,李靖虽云行军长史,其实军事筹划大半出自他手。唐朝统一后,他又受命北击突厥,定襄一战大破颉利可汗,并将其生擒,从此奠定他第一名将的威名。后又以65岁高龄挂帅出征吐谷浑,打的吐谷浑杀其可汗来降,这份功绩在二十四功臣中无人能及。

其余如隋朝降将屈突通、瓦岗降将张亮、王世充的降将张公谨,都在太宗麾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唐初英才济济的人才方阵中大显神通,挣得凌烟阁上一席之地。

三、两度绘像的杰出功臣

李勣之经历最为传奇,二十四功臣中他排名倒数第二,但在唐高宗时代又实力翻红,受到再次绘像的殊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凌烟阁24功臣浮沉录:秦琼淡出,李世勣晚年翻红,此人叛变被杀

李勣原名徐世勣,李渊赐姓为李,唐高宗时代避李世民的讳,单名为勣。李勣原是瓦岗军原首领翟让的生死之交,李密夺权后继续委任他统领重兵。李密败投唐朝后,李勣被王世充隔离于河南山东一带,虽然他可以独自号令瓦岗军,但仍遣使到长安,向旧主李密请示该如何处置。李密已是政治废人,自然把决定权交给唐朝。唐高祖赐其姓李,封为黎阳总管、曹国公,让他在东方率兵夹击王世充。但李勣一不入朝,二不拒封,三不交兵权,一直不尴不尬地维持着独立的军事存在。李密谋反被诛后,李勣顾念旧主情分,为李密下葬、封坟、服丧。窦建德南下吞并瓦岗旧地,李勣力屈而降,后来设法转投唐朝,与李世兵并力打胜虎牢关——洛阳之战,李世民领功臣回朝报功,李勣位列诸将之首。

唐朝统一后,他长年镇守并州晋阳,镇慑突厥、薛延陀,十六年间战无不胜,打的胡人闻风丧胆。太宗感叹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注《旧唐书·列传第十七·李勣传》)

贞观十八年太宗东征高丽,李靖等老将都无法从征,李勣跟随出征,战绩非常辉煌。

但就是这样一个功劳显著的名将,太宗却一直刻意压制着。二十四功臣之中,论军功他仅次于李靖,但排名却是尴尬的倒数第二。太宗去世前,甚至还把他贬为一个州的都督,官级连降好几级。

到底是为什么呢?《旧唐书》的说法是,太子李治对李勣没有什么恩义,无法驾驭这样一个威名素著的老将,所以故意打击之,等太子嗣位后再予以提拔。

太宗到底怎么想的无法可知,但从李勣的性格特点和行事习惯来看,太宗的目的恐怕不止于为太子树恩。

李勣的心机极深,境界涯岸高峻,当年奉事李密、为其发丧,视唐朝如同无物。单雄信被唐朝处死前,瓦岗军一众故交无人敢和单雄信决别,唯有李勣割肉赠酒作别,还收养他的儿子。存人之孤,惜旧以义,这都是古代大贤的做派,而一个武将行为如此,实在令人既敬且怕。

李勣的兵法水平虽不如李靖神机天纵,但也是远超侪辈。行军打仗总能拿出最准确最有效的计划,临敌作战又能及时变化,是以征战四方鲜有败绩。最难得的是,他还不专功、不擅名,有功劳都推给部下,战利品通通分赐给士兵,在军中非常得人心。

这样一个聪明睿智、处事低调、做人看似平淡却屡屡出人意表的武将,就连太宗都不一定探得到他的底。把这样一个心里不知藏着多大能量的老将交给儿子,太宗很难放心。简单的一贬一降并不会真正让李勣感恩太子,大概太宗只是通过这件事,看看能不能搅动李勣内心的波澜。

遗憾的是,太宗、高宗父子并没有通过这一事件看出李勣的任何变化。古稀之年的李勣看淡世情,越被挫折越是谦逊。太宗死后,李勣迅速恢复原职,高宗任命其为尚书仆射,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为了表彰他历年来的功劳,高宗下令重新描绘他在凌烟阁的画像。

李勣也不负高宗的期望,在乾封元年(666年)以75岁高龄挂帅出征高句丽,从鸭绿江一直打到平壤城,以碾压之势打破城池,生俘高句丽王高藏、王子高男建、高男立,高句丽又一次被置为唐朝的州县。这份功劳,实可与李靖相提并论了。

五代刘昫作《唐书》,盛情赞美李勣,“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可谓中肯之论。

四、有忠良也有叛臣

凌烟阁功臣的命运各有不同,有善始善终的,也有卷入唐初政治风波而身败名裂的,如侯君集和张亮。

凌烟阁24功臣浮沉录:秦琼淡出,李世勣晚年翻红,此人叛变被杀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藩邸元老,玄武门之变众将密谋,他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立国后,他率兵远征西域,平定高昌国和西突厥,为唐朝经营西域作出重大贡献。

侯君集卒伍出身,不读书,个人修为不够,平定高昌国后私分战利品,擅自发配无罪之人,回京后被下狱论罪,后经岑文本说情才被释放。侯君集从此开始抱怨,种下了图谋不轨的种子。贞观十七年初,就在太宗议定凌烟阁功臣的前夕,侯君集向张亮抱怨,言语中透露出要造反的意思。张亮随即向太宗告发。太宗对侯君集的心思很了解,认为他只是发发牢骚,于是不加追究,议定功臣时仍把他列入凌烟阁。

但侯君集并没有珍惜机会。当时太子李承乾地位不保,因此与侯君集联合,企图密谋刺杀太宗,提前夺取帝位。事情不久败露,太宗震怒之余,亲自审问侯君集,侯坦然不辩,后被斩首,籍没全部家产。

张亮是瓦岗旧将,隶属于李勣帐下。降唐后归入李世民的秦王府,李世民在洛阳上安插培养私人势力,张亮被派往洛阳拉拢各种势力,秘密为夺嫡做准备。因李元吉陷害,张亮曾一度下狱受审,但他忠于李世民,闭口不招认任何情况。张亮军事素质不高,行军打仗非其所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随军征进,但没有什么军功。他镇守相州时间很长,有人诬告他收养了500个干儿子,意图不轨。太宗晚年对功臣多少有些猜忌,闻知此情况,没有详细审问便处决了张亮。

然而不论生前身后如何,唐太宗以宽广的胸怀,保全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历史地位。这不仅是对各位功臣的褒奖,更是为全体臣僚树起了崇尚实绩的政治导向,贞观群臣能够奋发进取、精诚为国,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凌烟阁画像的激励。

#隋唐#李世民#西游记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