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接见江汉刚(左一),对中国维和军人为利比里亚重建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作者提供
2008年4月,作为中国第7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队长,我带领270余名官兵飞赴西非,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
当时的利比里亚,刚刚经历了长达14年的内战,百废待兴。按照中方和联合国达成的约定,分队部署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第4战区,主要承担道路维护、桥梁架设、机场修复、开辟临时通道等任务。我们刚到任务区还没来得及扎好营盘,便接到联利团命令:打通第4战区3条交通干线。这3条道路是连接第4战区各维和分队营区的主动脉,也是输送国际救援物资的生命线,因为道路中断,第4战区的物资供给亮起红灯。
受领任务后,我带队前往现场进行前期勘查,在绥塔公路看到的情况让我深吸一口凉气——这条全长116公里的土质道路蜿蜒在茂密的森林中,许多路段不见阳光,路面上泥泞不堪,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泥坑,最大的泥坑甚至可以将一辆汽车完全陷进去……在这条路上,车辆只能小心翼翼地“蛇行”,稍有不慎就可能翻到路边的密林中或深沟里。另外两条道路的情况也和绥塔公路类似。
我带领官兵连续苦战几天,可刚修好的山路,一场大雨,瞬间被冲毁,重修后,很快又被冲毁。后来,我们边干边摸索,总结出“排水清淤、沙石回填、加高路拱、通风采光、深挖边沟”的一整套雨季筑路方法,成功解决了热带雨林地区的道路维修难题。
科学方法有了,官兵们加班加点,昼夜施工,抢回失去的时间,一举攻克恶劣和重点路段69处,提前6天完成任务,彻底打通第4战区3条交通干线。我清楚记得,在联利团工作总结会上,任务区司令奥比亚克将军走到我面前,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他对我说:“你们使当地人知道,即使在雨季,路也是能通的;即使在夜晚,人也是可以工作的。真是了不起!”
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最让我难忘的是分队即将轮换回国时发生的一件事。2008年11月下旬,就在我们筹备授勋仪式之际,突然收到利比里亚政府的请求,希望中国工兵帮助他们修建冀河大桥。这座大桥几年前坍塌,导致哈伯港至利比里亚内陆地区的国际救援物资运输通道中断,利方没有能力单独修复大桥。
我到现场勘查发现,河岸两侧是陡坡悬崖,进出通道狭窄,不适合机械作业,桥面悬空5米多,下面岩石裸露,水流湍急,人工作业风险很大。像这样复杂的环境,架好桥少说也要一个月。 当时,距离分队第一梯队回国的时间仅有20多天,而且利政府能否及时提供架桥所需的材料也是未知……对于这项任务,联利团的指示是:“你们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依然选择接受利政府的请求。随后,分队成立38人的党员突击队开赴施工点,官兵白天两班倒,晚上挑灯干,高温近50摄氏度干,大雨倾盆也干,硬是15天就架起了一座高质量的、利比里亚国内最长的单层双排钢结构贝雷桥。12月12日冀河大桥通车那天,当地民众聚在大桥周围载歌载舞,嘴里不停喊着China、China、China……
也是因为这件事,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专程赶来为分队回国送行并接见了我。她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夜以继日地为利比里亚架设了跨度最长的贝雷大桥,这是送给利比里亚人民最好的礼物!中国工兵是利比里亚人民最尊贵的客人。”
执行维和任务8个月,分队出色完成多项高难度施工任务,累计抢修维护道路332公里,升级改造道路118公里,架设桥梁5座,完成工程保障100余次。联利团第4战区给出这样的评价:中国工兵分队是联利团唯一一支在雨季仍然坚持施工的部队。利比里亚公共事务部副部长约翰则感慨地说:“大雨挡不住中国工兵前进的步伐!”
回国不久,我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为我治疗的医生十分惊讶:“胃部如此大面积溃烂的人,竟然硬撑了8个月,难以想象你是怎么挺过来的。真是个钢人!”从此,“蓝盔铁汉”“维和钢人”的称呼就传开了。幸运的是,经过精心治疗后我奇迹般地康复了。
其实,能坚持下来并不是因为我多么坚强,而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我深知,我们修建的每一米道路都通向和平,架设的每一座桥梁都连着友谊!
(作者:中国第7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队长 江汉刚 胡方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