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泪目!跨越千里,见证烈士和他的亲人阔别52年的“重逢

2020-10-12新闻28

跨越千里的“重逢”

——随江西籍烈士陆太盛家人赴广西异地祭扫纪事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视频制作:宋徐敏、陈建红 视频编辑:李照琦

1968年6月,工程兵32支队305大队51中队战士陆太盛,参与抗美援越战争负重伤后光荣牺牲。年仅26岁的他,长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今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的组织安排下,自治区烈士陵园发起“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借助政府和志愿者的力量,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找到烈士陆太盛健在的亲人:大姐陆润女、大妹陆风女、二妹陆秋女、小妹陆四女和大嫂鲁娥莲。8月16日,在余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陪同下,4位烈属(陆润女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成行)跨越千里,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祭扫。英雄祭

■丁增义

烽火举南疆,登车别故乡。

丛林闻角鼓,铁骑卷丘冈。

阵地无亲友,边关有国殇。

魂追千里外,掬土泪沾裳。

红土·见证

土的颜色,是会改变的。

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在鹰潭市余江区春涛镇东门村,村民鲁娥莲家屋后的荒坡上,黄土质地坚硬、热浪蒸腾。

8月15日午后,陆风女、陆四女两姐妹和大嫂鲁娥莲来到荒坡上。陆风女手握锄头开始刨地,一下接一下。在庄稼人的力气与耐心下,黄土慢慢松散开来。3人蹲下身,用双手捏碎土块,一捧捧装进罐子里。

眼泪就是这时突然落下的。在一声又一声尾音绵长的“小哥哥”的呼唤中,黄土仿佛听懂了它的使命:跨越千里,见证烈士和他的亲人阔别52年的“重逢”。

装了满满一罐的黄土,外面裹着红布,被视若珍宝地抱在怀里。细细观察会发现,留在3人指缝和掌纹间的黄土,被汗水和泪水浸润,已微微泛红。

一抔土,就是这样变红的。

泪目!跨越千里,见证烈士和他的亲人阔别52年的“重逢

母亲·等待

每名走向战场的士兵,都有一位等待他回家的母亲。

1968年的一天,11岁的陆四女放学回家,在屋后的荒坡上,看到了从广西南宁归来的母亲黄冬花。1周前,黄冬花乘车赶到南宁的解放军303医院,看望重伤的小儿子陆太盛。此前,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陆四女曾向母亲提出请求:“我也要去玩。”

母亲回来后,陆四女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母亲整个人瘫坐在荒坡上,哭着向她描述陆太盛的情况,“不会说话,不能吃东西,也不认识人……”

从此以后,特别是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黄冬花度过了很长一段以泪洗面的日子,4个女儿也跟着哭成一团。

然而,黄冬花很快意识到,日子还要继续,不能让整个家一直被悲伤笼罩。想儿子的时候,她就一个人跑到屋后的荒坡上悄悄地哭。那些强行咽下的痛,不久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她患上了“心口疼”的毛病,身体一直不好。

此后的许多年里,直到1998年去世,黄冬花并未主动提起这位为国捐躯的儿子,更不曾拿儿子的烈士身份去要求什么。

读完初中,陆四女听说当地有针对烈属就业的照顾政策,她请求母亲去找找政府,被母亲不假思索地拒绝。

陆四女的小儿子邵新军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时,总能看到外婆对着小舅的照片流泪。这张照片是随着烈士证一起送到家中的,照片下方有两行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也许是从小看着这张军装照长大的原因,到了服役年龄,邵新军提出去当兵。遗憾的是,他虽心意坚决,却未能如愿。

今年8月17日,邵新军从广州赶往南宁,和家人一起祭奠小舅。在小舅的墓碑前,目睹母亲上气不接下气的痛哭,他暗下决心,母亲和姨妈身体不好,以后每年清明,他会到南宁代为祭扫。至于名字里那个无法成真的“军”字,就当作长辈们留给他一生的纪念。

黄冬花去世后,陆太盛的照片随她深埋于黄土,离那片荒坡并不远。

据1982年8月出版的《江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江西共有姓名记载的革命烈士248578名。这些名字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和黄冬花一样的母亲。

泪目!跨越千里,见证烈士和他的亲人阔别52年的“重逢

战士·出征

“当兵是干嘛呦,小哥哥?”1965年11月,陆太盛参军离家前,3个妹妹一脸认真地问他。

“就是去打敌人。敌人打我们,我们要打回去。”

“那哥哥你多打几个敌人。”

“好,你们在家里听爸妈的话。”

那时,3个妹妹并不懂得哥哥这两句话背后的危险。然而,23岁的陆太盛很清楚:南部边境战火燃烧,战士们唯有勇往直前。

1967年,陆太盛随所在部队踏上抗美援越战场。前线战事激烈,战斗中,陆太盛同班7个人,其中5人牺牲。陆太盛腰部中了4颗子弹,被后送到解放军303医院治疗,1968年6月,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在战友张善荣眼里,陆太盛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陆太盛常鼓励这位同年入伍的老乡:“我们一定要为国家作贡献,不能丢江西人民的脸。”

1967年6月,陆太盛重伤的前一天,张善荣和他聊天。两人聊起别的连队受到的攻击时,张善荣叮嘱陆太盛:“你要小心一点,必要的时候可以卧倒,能躲就躲一下。”高炮手战位明显,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必要时卧倒会大大降低风险。陆太盛回答:“这怎么能行,我就在这个位置上,不能躲的。”

年久岁深,我们无法得知是什么点燃了陆太盛参军报国的热情。在妹妹们的记忆中,哥哥是个善于苦中作乐的人,割麦子时喜欢唱歌,歌声常随着镰刀的舞动在田间飞扬。那首《我是一个兵》的歌词和曲调是如此熟悉,她们自然而然地唱了出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

祭扫·“团聚”

南宁的雨下了一天,179束菊花被放在179座烈士的墓碑前,同悲同泣。

一抔抔乡土洒在陆太盛的墓碑上,在雨水和泪水的浇灌下,变得更加鲜红。悲痛从墓碑前蔓延开来,笼罩着陵园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朵花。

8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和自治区退役军人康复中心联合主办,广西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承办的“致敬英烈·为烈士寻亲”祭扫烈士仪式在自治区烈士陵园举行。陆太盛、李社然、张炳生、雷一桂4位烈士的亲属,从江西、湖南、广东等地跨越千百里,来到广西和亲人“团聚”。

烈士陵园的英烈苑内,长眠着179名烈士。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许多烈士牺牲时,部队没能联系到他们的亲属,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也大都无法明确烈士埋葬的地点。今年4月,“致敬英烈·为烈士寻亲”公益活动发起,为安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还没有联系上家人的56位烈士发布寻亲信息。截至目前,已联系到50位烈士的家人。

“这个事情意义重大。”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文保编研科科长韦鸿说,当他们联系上辽宁籍黄永峰烈士的侄子黄思路后,对方告诉他,这么多年,家人们一直在寻找,几乎走遍了广西所有能走到的烈士陵园。

在返程的高铁上,陆太盛烈士的3个妹妹对陪同的余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说,“家人们多年的心病终于可以放下了,谢谢你们这一路的照顾与陪伴。”

(注:本文中烈士陆太盛,当年参军时,新兵花名册登记名字为陆大胜。医治无效牺牲后,烈士陵园为其立碑,因当时核实条件所限及口音问题,误登为陆达胜,发放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误写为陆太胜。英雄已逝,魂归大地,英雄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泪目!跨越千里,见证烈士和他的亲人阔别52年的“重逢

#国内军事#烈士#见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