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揭晓获奖者时说,格丽克用她“带有朴素美的、清晰的诗意声音,令个人的存在普世化”。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她从神话和古典图案中汲取灵感,呈现在她大部分的作品中”。
曾经历过厌食症的折磨
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美国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现居住在马萨诸塞州,同时也是耶鲁大学的英语教授。从1968年她先后创作了11本诗集,1993年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形容她的诗以“追求清晰为特征”。格丽克早慧,且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在她中学时期,她却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性厌食症。她表示自己当时的机能障碍已经将她陷入极危险的境地,“我知道我可能会死。但我更清楚、本能地知道我不想死”。格丽克经历了7年的艰苦治疗,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成功战胜了病魔。评论界曾形容她的作品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很深,这与她早前治疗的经历有关。此外,她和家人的关系亲密,令她的作品中充满了童年和家庭生活的内容。她作品中神话和古典的主题,也有她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希腊神话故事的影子。
诗集在网络上售卖一空
岛城女诗人桂鱼也是格丽克的忠实读者,“三年前我在良友书坊进了格丽克的两本诗集,一本也没卖出去。她在国内算是冷门诗人,跟2019年获诺贝尔奖的汉德克一模一样,不过汉德克的作品很硬核,很难懂,而格丽克的诗歌比较容易理解。”桂鱼介绍,格丽克的诗歌非常寂静,擅长贴近自然,通过对田野和自然的描写来展现内心牵绊,“她的诗歌属于向内的书写,自观表达。”诺奖揭晓后,格丽克的诗集瞬间在网络上售卖一空,桂鱼对柳向阳的译本很赞赏,“她的诗非常柔,中文译本很了不起,传递了柔而不腻的感觉,从诗歌里带出大的人生观。她的诗歌跟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系的,对诗歌稍有涉猎的读者会发现她的诗很好懂,即使看不懂,站在文字的门槛上也能被它文字的模样打动。”
资历“年轻化”趋势明显
自1901年至2019年,瑞典文学院已经颁发了112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中4次奖项由两位获奖人分享,累计获奖人116人。在所有的获奖人中,15人为女性,格丽克成为了第16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露易丝·格丽克获奖是继2016年鲍勃·迪伦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诗人。
诺奖揭晓前,外界照例把昆德拉、村上春树等诺贝尔奖失意作家拿出来推荐一番。在桂鱼看来,诺贝尔奖近年来不再垂青那些享誉已久、全球销量很好的作家,而是把那些写得好但没有受到关注的作家推给读者,从2018年获奖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到2020年的露易丝·格丽克,都是这个思路的体现。“以前的诺奖像是终身成就奖,门罗八十多岁才获奖;而石黑一雄(2017年获奖)开始,诺奖‘年轻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这种“年轻化”并不限于年龄,更多的是指资历上的“年轻”;那些被各种热门榜单忽略的优秀作家成为诺奖获得者,鼓励更多作家投入这项艰苦漫长的精神劳作。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米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