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族弟为何惨败司马昭?东吴援军损兵折将,曹魏失去翻盘希望

2020-10-12新闻5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三国后期,司马家族掌权,用暴力手段铲除亲魏势力。忠于魏室的人自然不甘心甘心坐以待毙,淮南先后发生了王淩、毌丘俭和诸葛诞三次兵变,史称“淮南三叛”。其实,所谓的“三叛”不过是司马家族站在自身立场上硬扣的帽子,不能因为司马家后来夺取了政权,就认定反抗其统治的都是乱臣贼子,是什么“叛乱”。有人说,淮南三叛是打着拥护魏室的口号,其实都是包藏私心。他们到底是包藏私心还是有一颗“魏心”,有时其实说不清道不明,但我们可以从军事角度分析双方的成败得失。“淮南三叛”中,声势最大,也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当属诸葛诞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之战。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后人称他们三兄弟为龙虎狗,说蜀得一龙诸葛亮,吴得一虎诸葛瑾,魏得一狗诸葛诞。“狗”在此并无贬义,更不是讽刺,是“忠勇之狗”、“功狗”的意思。不过,我们看看寿春之战的过程,就能明白诸葛诞这个“狗”的称号,是不是实至名归。

诸葛亮族弟为何惨败司马昭?东吴援军损兵折将,曹魏失去翻盘希望

镇压毌丘俭时,诸葛诞是司马家的重要打手,正是他拿下寿春,被封为镇东大将军,总督扬州诸路人马。有人说,帮司马家痛殴毌丘俭,是诸葛诞骗敌人的手段,目的是获得司马家的信任,是否属实,我看倒不见得。从诸葛诞后来的表现看,他应该没这个远见,当时他还没有铁了心与司马家族撕破脸,所以充当司马家的打手倒也可以理解。或许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司马昭会这么快把矛头对准许自己。司马昭见诸葛诞在此深得人心,又忠于魏室,不可不除,遂下诏封诸葛诞为司空。诸葛诞可没这么傻,立即聚集两淮屯田的军民十余万,加上新招募的身强力壮的兵士四五万人,又筹集了足够食用一年的粮食,要“义讨司马昭”。同时,他送儿子诸葛靓入吴当人质,换得东吴的援助。吴国倒是没有犹豫,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派大将全怿、全端、唐咨等率三万大军(演义吹成七万),连同之前的降将文钦一起增援寿春。可见,诸葛诞的准备还是相对充分的。

对此,司马昭高度重视,如果让“叛军”与吴国联合,占据淮南地区,那后果不堪设想。他迅速召集了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共二十六万,以王基为镇东将军,带上魏帝与太后,前往寿春镇压。司马昭深知,是否能平定寿春的兵变,以何种方式平定,对魏、蜀、吴三国的政治格局和走向都至关重要。

鉴于司马大军到达时,吴国的三万援军已经抵达寿春。司马昭拒绝了王基等将立即攻城的建议,确定了“围城打援”的策略。这是因为,诸葛诞手上的兵马约有十五万左右,加上吴国的援军,城坚粮足,攻城难度和损失必定会很大。围困寿春,围而不打,专门攻击吴国的援军,代价最小。

诸葛亮族弟为何惨败司马昭?东吴援军损兵折将,曹魏失去翻盘希望

果然,当年七月,掌握吴国政权的大将军孙綝指挥大军,率朱异、丁奉、黎斐等吴国大将赶赴寿春战场。孙綝任命朱异、丁奉、黎斐为前锋,率军五万,解寿春之围,在进至寿春城南黎浆时,与魏军石苞、州泰遭遇,被魏军打败,又被魏将胡烈率五千奇兵袭击屯粮基地都陆。朱异企图率残部向孙綝靠拢,孙綝却命朱异继续死战,朱异以士兵无粮为由不从。孙琳大怒,杀朱异。朱异是朱恒之子,父子皆为东吴大将,孙綝杀朱异后,全军上下军心动乱,无人愿战,孙綝无奈,只得于当年九月率部返回建业。至此,东吴的援军被彻底解决掉,司马昭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寿春的叛军。此时,寿春城内却发生了内讧。诸葛诞的部将蒋班、焦彝认为,“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吴、楚之众,与魏兵决一死战。”诸葛诞却大怒,怒斥二人“吾欲守,汝欲战,莫非有异心乎?再言必斩!”蒋班、焦彝见诸葛诞如此冥顽不灵,愤而投降了司马昭,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司马昭。那么,诸葛诞为什么非要守,而不愿意决一死战呢?

诸葛亮族弟为何惨败司马昭?东吴援军损兵折将,曹魏失去翻盘希望

一方面,文钦等人认为应该再坚守一年。他之所以这么想,很可能是上了司马昭间谍的当。司马昭派间谍混入寿春城,散布吴国援兵指日可至的消息。声称吴军一到,里应外合,还怕打不过司马昭吗?同时,魏军的老弱残兵去后方淮北就地取食,制造魏军缺粮的假象,不久就会撤兵,让诸葛诞等放松警惕。另一方面,诸葛诞见魏兵四下筑起土城以防淮水(即淮河),“只望水泛,冲倒土城,驱兵击之”。那么,诸葛诞希望的淮河水泛,靠谱吗?我们先来看一看寿春的位置。

诸葛亮族弟为何惨败司马昭?东吴援军损兵折将,曹魏失去翻盘希望

寿春即今天的寿县,淮河主要支流颍河在其附近入淮河。淮河上游支流主要有颍河和涡河。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为颍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为涡口。寿春正对颍口,自颍河或淮河上游而来之敌,必经寿春。寿春一带为黄淮平原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农耕。

淮河流域是我国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之一,暴雨是引发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沭泗水系836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淮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80%。

淮河流域也确实多暴雨,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大范围持久性降水是由切变线和低涡接连出现而形成。江淮流域6、7月份持久性大范围的降水天气称梅雨。梅雨期长短、雨量的多寡,基本上决定了淮河全年的水情。梅雨期结束后转入盛夏,淮河流域常受台风袭击。统计资料显示,台风雨可以影响整个淮河流域。台风型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诸葛诞在此生活多年,应该深知气候特点,所以他盼望暴雨带来洪水,心情可以理解。

诸葛亮族弟为何惨败司马昭?东吴援军损兵折将,曹魏失去翻盘希望

但是,不知诸葛诞是否注意过,淮河流域降水变率大,连旱连涝都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不期而遇的大暴雨随时有可能来,但要指望暴雨搞点事情,冲毁人家的土城,恐怕就有点不靠谱了。事实上,当年确实从秋到冬,雨水很少。这也属于正常现象,秋季时,雨季快速南撤,到冬季基本退出我国大陆,此时还指望什么暴雨?

与暴雨一样不靠谱的是东吴的援军。东吴吃了败仗,伤亡大量士兵,孙綝杀了大将朱异,吴军更是无心再战,孙綝只好返回建业,东吴援军再也没有来过。后来,诸葛诞与文钦矛盾升级,诸葛诞杀文钦,文钦二子文鸯、文虎投降司马昭。司马昭没费多少力气,叛军搞得支离破碎。这时他才发力,全力围攻寿春,公元258年二月,司马昭大军攻克寿春,诸葛诞被杀,至此,声势最大的“淮南三叛”最后一场寿春之战宣告失败。

诸葛亮族弟为何惨败司马昭?东吴援军损兵折将,曹魏失去翻盘希望

司马昭能赢得寿春之战的胜利,与其正确的决策分不开的。司马昭开始坚守阵地,严禁攻城,避免无谓的伤亡。他用机动游兵轻骑断绝东吴粮草运输,使救兵不战而破。司马昭的间谍宣传起作用甚大,让寿春城内还坚信吴国援军即将到来,始终没有下决心死战。

诸葛诞握有15万大军,加上东吴的援军,总兵力约有18万。司马昭征调26万大军,与之相比,兵力虽有劣势,但相差并不是特别大。况且,对司马昭来说,久拖不决也是十分不利的。当时姜维还出兵威胁西线,可以说,寿春之战是魏蜀吴三家联合对抗司马昭,为什么最后能败亡的如此彻底?

司马昭靠兵力上的优势,迅速包围诸葛诞所在的寿春,先声夺人,没有给诸葛诞象样的反击的机会。所以,寿春之战从一开始,诸葛诞就陷入了被动境地。但即便如此,诸葛诞仍然有决一死战的机会,要知道,诸葛诞的部卒数百人在被擒后,被司马昭一一杀害,无一肯降。这说明,诸葛诞在当地是得人心的,如果下决心力战,即使不胜,司马昭也绝不会赢得如此轻松。但诸葛诞把希望寄托在东吴的援军上,寄托在天降暴雨,淮河泛滥上。非但不下决心死战一场,反而不听劝谏,滥杀无辜。先是欲杀提出正确意见的蒋班、焦彝,逼得二人投降;接着杀害前来助战的文钦,使与司马昭有深仇大恨的其子文鸯、文虎投降。正是因为诸葛诞滥杀无辜,自乱阵脚,这让寿春城中的将士不断叛变,从而一步步拉大了双方的实力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诞一方的人马是越战越少,粮食耗尽,士气低迷,人心已变,司马昭大军攻克寿春就成了必然。看看寿春之战的过程,诸葛诞被称为“狗”真的不是讽刺吗?

寿春之战后,忠于曹魏皇帝的势力基本上被清除干净了,这为司马炎建立西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吴方面没有抓住良机,损兵折将,充分暴露了吴军战斗力是何等低下。蜀汉方面,姜维听闻诸葛诞在寿春起事,趁机又一次率数万兵大出秦川骆丘,进至芒水。但他遇到了自己的克星邓艾,有了段谷之败,姜维估计也心有余悸,再也不敢放手一搏。后来姜维得知诸葛诞兵败被杀的消息后,也只得引兵西返。总之,寿春之战后,三分归晋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所欠的只是时间和时机而已。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