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有爱,有尊重,才是更好的四世同堂

2020-10-12新闻11

我们中国人喜欢在自己家里养老,年纪最大的那一个,既可以展示自己儿女对自己的孝顺,又可以把自己放在家族权利的最高处。

有爱,有尊重,才是更好的四世同堂

从我爸爸去世以来,我把妈妈和姥姥接到了家里。

先说我姥姥,我姥姥有九个孩子,我唯一的舅舅,在三十九岁那年脑干出血去世,我妈妈是家里的老大,理所应当的把姥姥和姥爷接到了自己身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姥爷去世了,剩下卧床的姥姥。

我姥姥快90岁了,每天就是睡觉,不知道吃喝也不知道大小便。从我爸爸去世后,照顾姥姥就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也是快70岁的人,有些力不从心,家里就剩下两个年纪大的老人,我也于心不忍,于是,就这样把妈妈和姥姥接到我家里。

有爱,有尊重,才是更好的四世同堂

我姊妹两个,妹妹身在外地,我是家里的老大,于是,当年我妈妈走的路,我也依样又走了一遍。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们千方百计的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在遵循着我们上一辈人的轨迹在走,即使我们想要改变,并且为了改变而抗争,结果,却是收效不多。没办法,我们也只能坦然接受。

把妈妈和姥姥接到家里以后,虽然房子也够住,空间上多少有些拥挤,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各自的行为,这是最初,随着日子一天天的变长,几代人生活的嫌隙开始出现,很多时候,绷不住就会闹点矛盾。

我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不服管教的年纪,你说什么他都要跟你唱反调,我的教育理念是以理解为主,不会强加,从小到大孩子都已经熟悉了我的套路,他知道妈妈是他的朋友,什么事情都会以商量的口吻来进行,这一方法到了妈妈那里就行不通。

有爱,有尊重,才是更好的四世同堂

妈妈是退休的教师,素来以严厉据称,对于我管教孩子的方法,妈妈很看不惯,开始的时候,妈妈不会参与,不过有一些时候,孩子也确实不像话,看着我的管教不灵,妈妈就使出从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阵势。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是不能用强的,否则会逆反的更加厉害,妈妈的话就是“反了他了!”结果,可想而知,老公在妈妈的煽动下,暴打了孩子一顿,却一点成效没有收到,孩子背起书包要离家出走,我百般阻拦,苦口婆心讲各种道理,终于孩子没有走成,老公发誓不再管教孩子。妈妈见状,还是觉得老公打得轻。我夹在中间,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是,真是苦恼。

好在孩子的情绪稳定了,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的方式,我的原则是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和足够的尊重,不能凡事一刀切,很多在别的孩子身上有用的方法,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并不一定有效果,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还特别敏感,这个时候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将会影响到他将来的人生,我们小时候吃的那一套,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已经不灵了,那种管教孩子的理念已经过时了。

有爱,有尊重,才是更好的四世同堂

几代人生活在一个空间里,时间久了,真的会有很多的矛盾,比如吃饭,这是最简单的分歧,老年人牙齿不好,喜欢软烂一点的,年轻人喜欢煎炸炒,而老年人喜欢炖,每天的吃饭问题,就很让我头疼,平时只做一个菜就好了,现在要做好几个,姥姥的一样,因为她没有牙齿,妈妈的一样,她有糖尿病,孩子的一样,喜欢煎炸炒的,老公和我,就跟着他们吃就好了。

除了吃饭,还有物品的放置,妈妈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地方,于是,家里柜子都是空的,东西都在外面,比如衣服,比如碗筷。要入冬了,妈妈要腌酸菜,这是每个东北老人入冬必做的,腌酸菜,腌制咸菜,左一瓶子,右一罐子,甚至还有大桶,阳台瞬间就满了,腌酸菜那天,我和妈妈大吵了一架,真的是绷不住了,妈妈把三十多颗白菜全部放在客厅,外面阳光普照,屋里七星瓢虫横行,满屋子的白菜味道,这也就算了,腌制到桶里,不就解决了,可是妈妈白菜还没处理完,就要出去按摩,这些东西我又不会搞,就说了妈妈几句,这下子可捅了大篓子,妈妈一边哭一边说,我怎么不孝啦,她怎么委屈啦,把我养大到头来还要说话怼他啦,什么要去养老院啦,之类的,我也气哭了,叫嚣了几句,从那以后,我和妈妈之间好像多了点什么,她说的话她的所有东西我都不想去评论,而我的所有她似乎都不想参与,虽然这样子互不干涉挺好的,可是,原来你说说我,我说说你那种感觉没有了,我觉得跟妈妈好像突然陌生了一样。

有爱,有尊重,才是更好的四世同堂

虽然这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可我们这些小人物过的不就是这些小日子吗?

四世同堂,其实是很幸福的,几代人一起共同见证这个时代的巨变,但四世同堂也真的挺不容易的,需要彼此互相隐忍,互相理解,不然,焦虑会时时困扰着自己。我们都会从小孩子慢慢长大,经过童年,经过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我们会年轻,我们也会变老,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四世同堂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觉得骄傲的事情,亲人间关系的拿捏一样要准的到位,彼此间觉得陌生,其实都是源于对对方的爱,彼此间都是希望对方过得更好更舒服,有爱才会有尊重,才是更好的四世同堂!

#亲情关系#妈妈#四世同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