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一家人一年平均吃多少斤猪肉? 1942年9月19日,在昆明教书的沈从文给弟弟写信,提到昆明难民拥挤,物价暴涨:鸡蛋1.31元一枚,猪肉20元一斤,男短袜45元一双,女长袜100元一双。日子过得紧些,惟不补充衣鞋,收入全用在过日子费用上。沈从文说,猪肉每斤涨到20元,他指的是法币。那时候,法币已经严重贬值,教师和公务员的实际收入比抗战前下降了十倍以上,他每月只有1300元工资和200元的房租补贴,加起来总共1500元,如果全部拿来买猪肉的话,只能买75斤。同样还是在1942年,在满洲国治下的东三省,猪肉也在涨价,长春市政府发布《新京日用品零售价目表》,猪肉每斤0.7元,鸡蛋每个8分。这里的元和分都是伪满货币。当时在新京(即长春)国立第一中学教书的老师,月薪仅有伪满币20元,假设全部拿来买猪肉,一个月工资只够买28斤,还不如在昆明教书的沈从文。我手头有一本《那些伤过痛过的往事:1946-1956中国最后一个秀才家庭的千封家书》,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0月,法币继续贬值,物价继续飞涨,在江西赣州,猪肉每斤1200元,而赣州大公染织厂的经理,月薪只有7700元,仅够买几斤猪肉。1947年2月9日,猪肉每斤涨到1万元,大公染织厂经理的月薪则涨到5万元,作为高级白领,一个月工资只够买5斤猪肉!整体来。
1981年的五块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购买力? 以饮食消费来衡量,五元钱当时可买20个肉夹馍。(82年提价到0.30元)如今肉夹馍均价八元,等于如今的160元钱。物价消费,在饮食上能得到比较准确的衡量,因为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能比较电器或五金工具等,现在比那时候便宜。手表、相机、自行车和缝纫机也不好比较,反应不了物价的变化。那时候结婚的彩礼要一个上海表,120元钱。那在当时可是个大数字,有人搞到了手表票,没钱买,可以把手表票转让。八十年代初的菜价都是分分钱,最低一两分钱。农民进城出售一车几百斤的蔬菜,也只得到三五元钱。最贵的是过春节温室栽培的黄瓜、西红柿,卖七角钱一斤,基本无人问津。(当时的黄花木耳按照每户一份的标准出售,也不过两三毛钱一份)。举例当时的饭店一份饭价,一人份:米饭两碗(八两)0.1元,过油肉一份0.35元,回锅肉一份0.35元,头肉凉盘0.30元,啤酒两瓶0.68元,鸡蛋汤0.15元。这样的一份不到两元钱,是有钱的年轻人的饭量,一般人还吃不完(量很大)。普通人进食堂(当时的小饭铺都叫食堂,并非单位里的大食堂),一碗阳春面0.08元,一张饼或一个馍,0.05元,一份饭一角三分钱。在单位大食堂,工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大约十四五元钱,39斤定量的主食费(买饭票)9。
1979年用来买猪肉的猪肉票值钱吗?? 值钱吧!看看现在1分钱有的可以换几千元呢!不管怎么样,还是先保留着吧,说不定再过几年就成古董了呢!有收藏价值啊,一定要保留着。你不要我还想要呢!
为何很多人说猪肉没有小时候的好吃了?农村里喂猪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呢? 我是农村养过猪的人,我最有资格回答。第一:喂猪的饲料已不是当年的猪草野菜、米糖杂粮什么的了,第二:猪的品种也不是当年的品种了,而是快速长大的品种了。第三:当年是一家一户养一两头,现在是大养殖场批量养殖,第四:当年养大一头猪要一年多才毛重一百来斤,自从喂上全价混合饲料后一年就可养大两批毛重两三百斤的猪了,现在再给饲料添加上这个什么精、那个什么素的,一年更是能养大三四批毛重几百斤的猪了。这样的猪肉能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