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译文 1、译文如下: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不是指男女之情吗? 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王肃成就有哪些? 王肃(公元195-256年),字子雍,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西南),著名学者王朗之子,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王肃自幼聪颖好学,加之父亲的良好教导,少年之时就已经遍读典籍。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 什么意思 你这话截取的不对啊,也能看出来你确实没看懂这句话,否则就不会这么断句了。这句话完整原文是这样的: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这句话出自魏晋时期经学大师王肃的著作《孔子家语-自序》。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先了解一下王肃这个人的背景。王肃是三国时曹魏司徒王朗的儿子,就是现在网络上非常火的王司徒的儿子,他更有名的是女儿王元姬,他女儿嫁给了司马昭,生了个儿子叫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王肃虽然是个贵族中的贵族,是晋武帝的外公,但却是个博览群书的经学大师。在魏晋时期,经学有两大流派,一派是郑玄的学说,人称郑学,另一派就是王肃的学说,人称王学。郑王两派因为学术观点的矛盾斗争了百余年,史称郑王之争。王肃这个人非常反感郑玄的学说,他为了批判郑学,自己伪造了一本书《孔子家语》,然后自己给这本伪造的“孔子著作”作注解,在这本孔子家语注解书的自序里,王肃说了“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这段话。这段话是王肃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批判郑玄的学说。意思是:郑玄学习经学50多年,从我(王肃)还是儿童的时候,我就立志要学习经学,所以我学习了郑玄的学说。这句话后面你没有问,王肃。
“贾马之学”指的是什么? 儒学的玄学化总括《隋书·经籍志》等所载,王肃之经学或儒学类著作共二十六种,至隋代已亡佚八种,《唐书·经籍艺文合志》及《通志二十略·艺文略》所载两种不祥存佚;别集一种,存。通过统计我们不难看出,王肃的学术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以经典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的经学或儒学著作,大多为汉代以来最受重视的经学著作,这既不同于他所“不好”的郑玄经学,也不同于他所师承的宋忠经学。宋忠和郑玄除研究经学于儒学以外,还旁及史学及其它学术。如《隋志》载有《世本》二卷宋忠注;《九宫经》三卷郑玄注;《九宫行棋经》三卷郑玄注等。因为王肃经学列于官学,所以王肃经学的这一特点实质上也反映了魏代官方经学发展的特点。第二,经学研究在魏成就最大
南朝宗王,北朝宗郑,都为古文学派,什么叫南朝宗王,北朝宗郑。
《华歆王朗》的译文 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
魏晋南北朝经学界的郑、王之争是怎么回事?起因是什么? 第一部分(起因)东汉末年,由于郑玄将经今、古文学融于一体,使他在两汉经学中独占了讲坛,从而形成了独霸一时的“郑学”。然而,到曹魏时期,经学家王肃由于不满郑玄杂糅今、古文和混乱家法,于是起而驳难。王肃认为郑氏学“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所以他不得不出来“夺而易之”。他潜心儒学,维护“家法”,使王派经学曾经取代了郑学而为一代之学。连对郑学十分钦佩的清代经学家皮锡瑞也承认:“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第二部分(王肃)王肃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王肃出身于东汉末期的动荡年代,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父亲王朗的教诲之下度过的。王朗很有才学,以通经书官拜郎中,此后,被徐州刺史陶谦选中,曾向陶谦建议勤王,后被汉献帝任为会稽太守。据《三国志·魏书》本传:“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王朗的政治见解和品德学识都对王肃产生了重要影响。王肃18岁时,随从宋忠读《太玄经》,多有新见。魏文帝黄初年间,王肃任散骑黄门侍郎;明帝太和三年(229)又拜散骑常侍,成为接近皇帝的侍从官。在任职期间,王肃积极参与军政大事,对曹魏政权的行政机构、制度等提出许多建议,如免除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