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诗词中为何偏写“南浦”、“东篱”与“青门”? 美学原理分析凌波不过横塘路

2020-10-12知识12

青玉案 贺铸 赏析

古诗词中为何偏写“南浦”、“东篱”与“青门”? 美学原理分析凌波不过横塘路

问题: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这首诗到底隐喻的是什么?原诗为: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说是诗歌,毋宁是谜语。对此诗,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你觉得该诗描写的是什么?前言:这首诗类似于古代的朦胧诗,很像后来的李商隐,这首诗和一是《真娘墓》《简简吟》有着类似的情感,只不过《真娘墓》《简简吟》是实写,《花非花》是虚写。放在一起看,很容易联想到是写一个女子。一、《真娘墓》与《简简吟》1、《真娘墓》写自尽的歌妓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据说她本是一个姓胡人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骗堕入青楼,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诗中写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2、《简简吟》写夭折的少女诗中描述了一位貌美不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 女的过早夭折,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红颜易碎,世事无常,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很快逝去的无奈之情。诗中写到: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玲珑。

古诗词中为何偏写“南浦”、“东篱”与“青门”? 美学原理分析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词代表人物是谁?最喜欢哪一首? 我觉得代表人物应该是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吧。最喜欢的是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

古诗词中为何偏写“南浦”、“东篱”与“青门”? 美学原理分析凌波不过横塘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 (1)仲尼厄而作《春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我独清??? 我独醒(3)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4)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谈诗的观点摘点 唐正柱在书中对起兴作了较好的解说。他说,起兴,往往用在一首诗或一节诗的开头,具有引发诗情、烘的气氛作用。譬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的开头一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第一句用的是起兴。诗人兴中设喻,以长在陕北崖畔路边的山丹丹映衬李香香外貌和内在的美好,“单纯而深刻”地完成了李香香出场亮相的任务。他指出,起兴多见于民歌之中。这有些类似于演戏时的开场锣鼓,或者像电视剧开播前的歌曲,主要是制造一种期待。朱熹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诗集传》卷一)听随风而逝的即兴民歌,你会与朱熹有同感。当然,能够流传至今的诗歌的起兴,大抵都有一定的意义。如《诗经》开篇第一首《关雎》,说的是一个小伙子为追求贞洁美女夜不能眠。其第一节是这样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起兴,仿佛是提醒做好预备:“瞧!这位准备来一段了,听听看,过瘾不过瘾。听到后面再想前面,觉得这前后还是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张力,耐人寻味。又如下面这首民歌:油菜开花一蓬蓬,有心恋郎莫怕穷。只要两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第一行是起兴,简洁的几个字描绘出一种灿烂的景色,令人神往。而后。

古诗词中为何偏写“南浦”、“东篱”与“青门”? 南浦、东篱、青门这三个词是我国古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自然而然有一种美学的意境和神秘的美感。用在诗词中可以营造唯美的意境,使辞藻文雅华美,也体现了一些特殊的情感。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下:1.南浦:本意指南面的水边。如《楚辞·九歌·河伯》载:“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来变成泛指送别之地的词,包含了离愁别情等忧伤的情绪。如江淹在《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了唐宋时期,“南浦”一词的运用更加普遍。如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辛弃疾的词《祝英台近》中写道:“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除此之外,南浦还衍生出了更多的意思。如蕴含了隐逸情怀,王安石曾写两首《南浦》诗,诗中曰“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表达了隐逸闲适的情怀。又如,代指光阴荏苒、物是人非。王勃的诗中曾有体现:“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南浦后来还成了词牌名,可见古人对这个意象的钟爱程度。2.东篱:东篱这个词最早出自于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东篱便代指种菊花的地方,或是文人的小院之类的。比如,李清照就曾多次用到这个词。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关诗歌的知识 精致一点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东篱#读书#简简吟#白居易#真娘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