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沾衣欲湿桃花雨杏花雨

2020-10-12知识3

沾衣欲湿杏花雨全诗 绝句 作者:僧志安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按】《宋诗纪事》作僧志南诗【短篷】有篷小舟【藜】草名,茎至坚,可为杖 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

\ 沾衣欲湿桃花雨杏花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全诗 沾衣欲湿杏花雨 ?绝句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释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白话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

\ 沾衣欲湿桃花雨杏花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杏花雨是什么意思 杏花雨指的是杏2113花盛开季节下的绵绵细雨。这句诗出自5261南宋僧人志南的《4102绝句》。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1653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扩展资料: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诗人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僧志南《绝句》中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深得朱熹赞赏。朱子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一句“予深爱之”,胜过万语千言的褒奖。雨润杏花,风梳杨柳。雨,是杏花浸润过的雨,纯净而有微香;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清新且有暖意。此景此情,谁人不赞美?参考资料:。

\ 沾衣欲湿桃花雨杏花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2113面不寒杨5261柳风”描写的是春季。意思是:4102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1653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2、原文: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3、译文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4、简析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志南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