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极化、超极化、突触前抑制”三者的结合与“暴露疗法”有着高度的吻合。谁能对此纠错或进一步解释吗? 二者有各自的机制,表现上有较强相关度,可以这样理解:前者是内在生理机制,后者是外在行为表现。前者是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是神经元传导刺激信号时产生的生物化学变化,表现为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变化,神经元受刺激而兴奋就产生去极化,从兴奋回复到静息状态就产生超极化,而突触前抑制则可以防止突触后神经元对来自其他神经元的所有兴奋性刺激都发生反应,此时是抑制起作用。后者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恐惧症患者,人为将其暴露于诱发恐惧的环境之中,使其逐步适应环境而不再恐惧,这个过程也叫脱敏。举例说明,幼儿因被猫抓了一下而受惊吓从而产生恐猫症,严重时甚至看到猫的图片或听到大人谈论猫都会产生恐惧感,甚至泛化到对所有毛皮动物产生恐惧,猫的有关信息刺激引起他恐惧(即兴奋),生理机制表现为神经元去极化;消除猫的有关信息刺激(例如不看到猫,不听见猫叫等),幼儿恢复到平静状态,生理机制表现为神经元超极化;如果经过训练治疗即暴露疗法,幼儿不再恐猫,甚至成为猫的小伙伴,此时内在生理机制表现为突触前抑制的成功修通。暴露疗法的操作方法是:在大人陪伴保护下,先谈论要与猫交朋友,不怕之后,让幼儿先看猫图片,不怕之后,听猫声音,不怕之后。
何为突触前抑制,发生机制及生理意义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 A.去极化局部电位 B.超极化局部电位 C.具有全或无特性 参考答案:B解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递质作用后,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EPSP和IPSP在生理学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定义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Under certain 。
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的超极化是只有后膜受影响还是后膜所在的整个神经细胞的电位都处于超极化状态?高中生物神经调节.高中生物 神经调节 能。抑制来性神经递质会使后膜。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参考答案:B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 正确答案:D
述中枢抑制的分类及产生机制 在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中枢抑制也能总和,也有后作用,因此它和中枢兴奋一样也是神经的活动过程。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5323533制两种。突触后抑制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产生的中枢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时,只能引起与它联系的其他神经元产生兴奋,而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突触后抑制;只有当兴奋性神经元先引起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才能转而抑制其他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所有与其联系的其他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抑制。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发生超极化,膜电位由-70mV向-80mV靠近。这种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可以设想,在超极化时就不易发生去极化,即不易发生兴奋,也就表现为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原理是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对K 和Cl-(尤其是Cl-,但不包括Na)的通透性升高,Cl-的内流和K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与之相关的离子通道是() A.钙离子通道 B.钠离 参考答案:D
试区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引发原因不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l-内流引发的。2、递质释放方式不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递质是以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