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皇帝的哪些小秘密最怕被人提起?

2020-07-21新闻13

明朝皇帝可能是历史上被黑的最多的皇帝了。

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代以商品经济和尊重文人而留名于世,清代亦因康雍乾三代的励精图治而给后人留了个比较好的印象。但是似乎一提到明代的皇帝,很多人就很难有什么好的印象。实际上,这并不是因为明代皇帝相较于前后朝的皇帝更昏庸,而是说,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了后人以负面的形象。

一、朱元璋——“我最恨你们跟我谈出身!”

莫名其妙就成了鞋拔子脸

历史上出身“不好”的皇帝也不在少数,比如做过泗水亭长的刘邦,实际上在造反之前就是个乡间混混。但是人家运气好,他起义之前,恰好有个出身还不如他的带头大哥——陈胜、吴广,并且大哥还说了句流传千古并且极其具有造反合法性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此,尽管刘邦的出身不如项羽,但是在那个传统贵族势力逐渐式微时代,真的可以印证了司马迁所说的那句话:“当其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有能力的人就能称王)。

陈道明饰演的刘邦

所以,按理说朱元璋并不缺少历史中的榜样,并且环顾当时的同盟伙伴兼敌对势力,他们的出身也好不到哪里去。譬如陈友谅只是个渔民,而张士诚只是个盐商。如果这样看的话,老朱的心里或许会好受很多。然而农民兼职乞丐兼职和尚兼职皇帝的朱元璋并不这么想,当上皇帝的他想给自己找个比较光彩的祖宗。

苏州人一直感念张士诚

他先是把目标瞄准到了宋代大儒朱熹的身上,然而宋代离明代实在是太近了,族谱脉络过于清晰,实在是搭不上线,老朱也只好作罢。因此,现在摆明了自己的出身没什么讲究,那么就得从自己的创业经历着手,进行适度的美化和修改,并且对自己当乞丐和和尚的那段经历十分地不愿意回顾。

朱熹

这里有一个故事或许可以表现出老朱强烈的自尊心。据说有一个大臣写了篇拍朱元璋马屁的奏折,而老朱看了之后却大发雷霆并立刻要求把写奏折的官员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因为奏折中写了两句话:“光天圣人,以身作则”。这句话的本意是:朱元璋是天生的圣人,并且以身作则带领着我们打下了江山。然而老朱看到这句话却不是这么想的,他想的是:光是什么意思呢?光头吗?讽刺我当过和尚?以身作则,则是什么,则就是贼啊(古语贼则同音),意思是说我之前干过强盗?

胡军扮演的朱元璋

很明显,朱元璋想得过多了,他的自尊心也太强了。

二、朱允炆——“姿势水平要漂亮,不许作弊!”

从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上来看,朱棣无论如何都是没办法跟他侄子抗争的。然而朱允炆是一个崇尚儒家学说并且死要面子的人,面对耍无赖加装疯的朱棣,朱允炆好好的优势地位在四年之间瞬间沦丧。

徐峥扮演的朱允炆

此外,朱允炆还是个很强调要用正式手段解决造反问题的皇帝,这直接导致了他在局部战场的失败。

三、朱棣——“我爹真的是想让我当皇帝,我不是叛逆!”

和他爹一样,朱棣的出身也好不到哪去,到目前为止,朱棣的生母尚无法清晰地知道。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他肯定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此外,朱棣自打做了皇帝之后,其一辈子都处在“合法性危机”之中,这使得他必须做出超过朱允炆乃至朱元璋的业绩,才可以证明他能够当皇帝。如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等,都显示出朱棣急切地需要建立其政权合法性。其对宦官(东厂)的重用,也是因为他严重不信任那帮崇尚道统的官僚集团的牵制。

朱棣像

四、朱高炽——“能不能别提我爹和身材问题?”

朱高炽实在是个憋屈的太子。从身体素质来看,长得太胖且有点小儿麻痹,无论如何都不具有君王之相。而他老爹朱棣在靖难之役时对朱高煦的那句:“勉之,世子多疾”更是重重地给大儿子的心中捅了一刀。太子监国20多年中,太子之位险些不保,更是被自己的弟弟阴谋暗算和自己的老爹百般折磨。因此,朱高炽当了皇帝之后,相较于他爹,他显得更加仁慈,但是很可惜的是,可能是之前被老爹和老弟折磨时间过长,他继位一年就去世了。

梁冠华扮演的朱高炽

五、朱瞻基——“能不能别提养蟋蟀的事!”

明宣宗是看不起他爹的,这是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此外,他爹的死是不是他策划的,到今天也是个疑案。但是无论如何,朱瞻基和他爹共同开启了明代少有的治世——仁宣之治。从勤政的角度看,朱瞻基不如他爷爷,更不如朱元璋,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他则显然比他的爷爷和太爷爷更有智慧,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人活于世,难道就没有毛病吗?朱瞻基当然也有,只是这个毛病在今天看来确实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他这么一个少有的爱好却遭受到大家的吐槽。因为他爱养蟋蟀,所以被大家讥讽为“促织天子”,更有臣子向他论述了养蟋蟀与败亡国家之间的因果关系。说实话,我实在是不太能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爱养蟋蟀,生活对他来说太难以理解了。当然,他这辈子最让后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莫过于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这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朱亚文扮演的朱瞻基

#明朝#朱元璋#朱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