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二岐鹿角蕨孢子囊块 二歧鹿角蕨的介绍

2020-10-11知识13

鹿角蕨同属相似花卉主要有哪些? 鹿角蕨同属相似花卉主要有:印度鹿角蕨,产于泰、印及中国云南省南部。营养叶高大而开展,上缘多圆形裂 片,有时全部褐化。孢子叶宽大,浅裂成不对称分岔,呈伞形展开,。

二岐鹿角蕨孢子囊块 二歧鹿角蕨的介绍

蕨类和葛藤类都有哪些植物? 蕨类植物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如:卷柏、问荆、瓶儿小草、铁线蕨、铁角蕨、鳞毛蕨、短肠蕨、金星蕨、蹄盖蕨、狗脊、贯众、肾蕨。附生的有:槲蕨、书带蕨、抱石莲等,。

二岐鹿角蕨孢子囊块 二歧鹿角蕨的介绍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哪些?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连珠2113蕨、截基盾蕨、荷叶铁线5261蕨和峨眉耳蕨,主要分4102布贵州、广西等长江流1653域。拓展资料:峨眉耳蕨: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根状茎短,边同叶柄有疏生鳞征。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生于海拔800-1500m处的溪边潮湿岩石或树干上。荷叶铁线蕨:铁线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5-20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园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c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截基盾蕨:水龙骨科,草本蕨类,高约36cm。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2.5mm,稀疏淡棕色鳞片。叶片长卵状三角形,多少下延,全缘,侧脉明显,侧脉间叶肉呈美观的淡黄色绿色宽带状。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生于阴湿处和林下。连珠蕨:水龙骨科,多年生大型附生蕨类,常附生于大树树干上。根茎短,密被长而细的狭条状淡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纤毛。叶长50-60cm或更长,无柄,中部深羽半裂,裂片。

二岐鹿角蕨孢子囊块 二歧鹿角蕨的介绍

鹿角蕨是什么植物 鹿角蕨(学名: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齿,为水龙骨科鹿角蕨属植物,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波利尼西亚等热带地区,属于附生性观赏蕨。其孢子叶十分别致,形似梅花鹿角。附生植物。根状茎肉质,短而横卧,密被鳞片;鳞片淡棕色或灰白色,中间深褐色,坚硬,线形,长10毫米,宽4毫米。叶2列,二型;基生不育叶(腐殖叶)宿存,厚革质,下部肉质,厚达1厘米,上部薄,直立,无柄,贴生于树干上,长达40厘米,长宽近相等,先端截形,不整齐,3-5次叉裂,裂片近等长,圆钝或尖头,全缘,主脉两面隆起,叶脉不明显,两面疏被星状毛,初时绿色,不久枯萎,褐色。正常能育叶常成对生长,下垂,灰绿色,长25-70厘米。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近无柄,内侧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狭裂片,中裂片较小,两者都能育,外侧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缘,通体被灰白色星状毛,叶脉粗而突出。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第一次分叉的凹缺处以下,不到基部,初时绿色,后变黄色;隔丝灰白色,星状毛。孢子绿色。鹿角蕨又名鹿角羊齿,喜温暖阴湿环境,怕强光直射,以散射光为好,冬季温度不低于5℃,土壤以疏松的腐叶土为宜。具世代交替现象,孢子体和配子体。

二歧鹿角蕨的介绍 二歧鹿角蕨(学名:Platycerium bifurcatum)为鹿角蕨科鹿角蕨属下的一个种。叶丛生,下垂,顶端分叉呈凹状深裂,形如“鹿角”,故名。株高40—50cm。叶有营养叶(不育叶、裸叶)和孢子叶(育叶、实叶)两种。不育叶圆形而凸出,边缘波状,新叶绿白色,老叶棕色。主要功能除了抓住支承物之外,还可收集从树上掉下来的碎屑,把它分解成养分,并包裹存根周围,保护蕨根和贮蓄水分。育叶丛生,灰绿色。分叉成窄裂片。孢子囊在凹处下开始上延至裂片的顶端)。

鹿角蕨有哪些特性? 鹿角蕨是鹿角蕨科鹿角蕨属多年生常绿附生草本植物,学名Platycerium.wallichii,别名长叶鹿角蕨、鹿角羊齿等。鹿角蕨具二型叶:①不能产生孢子的不育叶。呈扁平的圆盾形,中部突起,全缘或边缘波状浅裂,近灰色,羊皮纸状。呈覆瓦状紧密地贴生于树干或其他支持物上,并随着植株的生长而长大。②能够产生孢子的能育叶。叶丛生,叶片长25~90厘米,内侧片大。每片叶开始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几无柄,直立、伸展或下垂,顶部分杈似鹿角,故而得名。不整齐3~5次裂,分杈成狭裂片,裂片全缘。叶片正面嫩叶灰绿色,成熟叶深绿色,背面被灰白色星状毛。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的第1次分杈的凹缺处以下的叶背,不到基部。孢子囊初时绿色,后变黄褐色,密被灰白色星状毛,成熟孢子绿色。喜半阴,忌强光暴晒,以散射光最好,光弱生长缓慢,植株纤弱。喜温暖湿润,怕霜冻。生长适宜温度16~25℃,干燥的环境下短时间能耐-5℃低温。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

二歧鹿角蕨的形态特征 附生树上或岩石上,成簇。鳞片基部着生到盾状着生,长1.5-11毫米,宽0.3-1.3毫米,基部截形或心形,顶端尖头或渐尖,红棕色,中肋线形或狭三角形,基生不育叶无柄,直立或贴生,长18-60厘米,宽8-45厘米;边缘全缘,浅裂直到四回分叉,裂片不等长,叶脉下陷,具贮水组织。正常能育叶(生孢子囊或不生孢子囊),直立,伸展或下垂,通常不对称到多少对称,楔形,长25-100厘米,二至五回叉裂,孢子囊群斑块1到10个,位于裂片先端,狭长,长1-22厘米,宽0.5-7.5厘米。隔丝呈毛状。孢子囊环带加原细胞(16-)18-22个,孢子囊柄2至3裂细胞,每孢子囊有64个孢子。孢子黄色。

鹿角蕨的样貌

二叉鹿角蕨的形态特征 大型附生蕨类。叶二型,一种为裸叶(不育叶),圆盾状紧贴根茎处,密披银灰色星状毛;另一种为实叶(生育叶),直立,基部渐狭,柄极短,叶片长可达6Ocm,先端呈2一3回二叉状分裂,裂片下垂,两面披星状毛。抱子囊群绒毡状,生于可育叶裂片背面。二歧鹿角蕨,产于澳洲东部及新几内亚等地,是我国最早引进、也最容易栽培的鹿角蕨,已广泛应用于室内观赏和园林观赏。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cm左右,根状茎肉质,横走,有分枝。营养叶鸟巢状直立,宽阔的圆形叶片基部心脏形,厚肉质,边缘波浪状,幼时淡绿色,随着生长成熟变成干褐色,覆瓦状长于根茎上,可积累腐殖质和保护植株免受干旱威胁,同时还能包覆基部的附生物。孢子叶下垂,全叶披一层具柄状绒毛,并分裂成多回掌状二歧深裂,二叉鹿角蕨的孢子囊群着生在裂片背面顶端。本种世界范围内的栽培品种有‘荷兰’(Nether-lands)、‘圣迭戈’(SanDiego)、‘罗伯特’(Robert)和‘齐森亨尼’(Ziesenherme)等。二歧鹿角蕨易生侧芽,可采用分株繁殖,较耐寒,0℃左右的低温亦能保持生命力。

#孢子植物#孢子#鹿角蕨#鹿角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