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罗隐的西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10-11知识12

求 罗隐的诗《西施》的翻译。 西施 作者:【罗隐】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

罗隐的西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罗隐的西施的千古名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赏析历来咏西施的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

罗隐的西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罗隐 西施 诗词 西施【作者】罗隐【朝代】唐代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的西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罗隐的诗《西施》是什么意思? 译文: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1.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2.作者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西施 罗隐 对西施的同情;对吴国的自不反思的讽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罗隐的西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2113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5261年间(880—881),4102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1653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罗隐的《西施》全面解释?谁能给我?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

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的翻译是神马?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

求 罗隐的诗《西施》的翻译。 西施(40人评分2113)7.9朝代:唐代作者:罗隐原文:家国兴亡5261自有时,吴人何4102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1653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赏析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

罗隐的西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