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 1.C 2.D 3.A 4.B 5.(1)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赴死,女子为欣赏自己的人打扮。(3分) (2)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3分)
文言文翻译句子 且智伯亡无后 且智伯亡无后 当译为:虽然智伯死了没有子孙后代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豫让传》:原文: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急!!跪求: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为: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白话释义: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1356132,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
急!!跪求: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翻译 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
谁知道这篇文言文的题目 这应该是“唇亡齿寒”的故事,这文章篇出自《淮南子.人间训》ps: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
资治通鉴(夫才德与)翻译 臣司马2113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5261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4102往往分不清,一1653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原文: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
英语翻译非常急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