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多对多联系,为什么可采用哪些方 关系模型能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2020-10-11知识28

SQL选择题:一个ER图中有2个1对1的联系,3个1对多的联系,4个多对多的联系和6个实体,问把他转化为关系模型 应该是A吧?6个实体对应6个关系对于实体间存在的联系,得到映射基数后,还要知道参与联系的实体是强制参与还是选择参与,比如人拥有车的关系,每辆车都有主人,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车,这里人就是选择参与,车是强制参与假设有实体A和B存在联系对于1对1的联系如果两边都是强制参与,可以将A的主键放到B的关系中或者将B的主键放到A的关系中,不必为这个联系新建一个关系如果一边是强制参与,一边是可选参与,则将可选参与一边的主键放到强制参与一边的关系中,不必为这个联系新建一个关系如果两边都是可选参与,则要为这个联系新建一个关系,其属性为两边的主键。对于1对多的联系如果多的一边是强制参与,则将1的一边的主键放到多的一方的关系中,不必为这个联系新建一个关系否则,新建一个关系,其属性为两边的主键对于多对多的关系新建一个关系,其属性为两边的主键综上所述:1对1和1对多的话,不一定必须新建关系,而多对多必须新建关系,再加上实体的个数应该是10个

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多对多联系,为什么可采用哪些方 关系模型能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______。A.1:1关系B.1:m关系C.m:n关系D.1:1和1:m关系

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多对多联系,为什么可采用哪些方 关系模型能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29) 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______。 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层次模型。层次模型是指用一颗“有向树”的数据结构来表示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树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记录类型,树状。

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多对多联系,为什么可采用哪些方 关系模型能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数据库实体联系模型与关系模型,数据库实体联系模型与关系模型

8)将E-R图转换到关系模式时,实体与联系都可以表示成 将E-R图转2113换到关系模式时,实体与联系都可以表5261示成关4102系。关系数据库逻辑设计的1653主要工作是将E-R图转换成指定RDBMS中的关系模式。从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是比较直接的,实体与联系都可以表示成关系,E-R图中属性也可以转换成关系的属性,实体集也可以转换成关系。扩展资料:E-R图也称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1、它是描述现实世界关系概念模型的有效方法。是表示概念关系模型的一种方式。用“矩形框”表示实体型,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称;用“椭圆图框”表示实体的属性,并用“实心线段”将其与相应关系的“实体型”连接起来;2、用”菱形框“表示实体型之间的联系成因,在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实心线段“分别与有关实体型连接起来,同时在”实心线段“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或m:n)。3、ER模型最早由Peter Chen(陈品山)于1976年提出,它在数据库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很少用作实际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即使对SXL-92数据库来说,设计好的数据库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它们可以在许多关于数据库设计的文献中找到,比如Toby Teorsey 的著作。

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 ). C、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一:组成不同1、层次模型将数据组织成一对多关系的结构,层次结构采用关键字来访问其中每一层次的每一部分。2、网状模型用连接指令或指针来确定数据间的显式连接关系,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431366363是具有多对多类型的数据组织方式。3、关系模型以记录组或数据表的形式组织数据,以便于利用各种地理实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存储和变换,不分层也无指针,是建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组织方法。区别二:模型优点不同1、层次模型优点:数据结构比较简单清晰,数据库的查询效率高,提供了良好的完整性支持。2、网状模型优点:能够更为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如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双亲,结点直接可以有多种联系;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较高。3、关系模型优点: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无论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表示。对数据的检索和更新结构也是关系;它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从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个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区别三:模型缺点不同1、层次模型缺点:现实世界中很多联系是非层次性的,它不适用于结点之间具有多对多联系;。

#数据库#实体关系图#关系模型#数据库实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