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阿马蒂亚·森 1999 公务员考题求解

2020-10-11知识16

森有何贡献?阿马蒂亚? 1933年3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

公务员考题求解 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 经典的研究专家并没有“始终”注意两种方法的平衡,从文中明显。

阿马蒂亚·森的论争传统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阿马蒂亚·森的一部论文集,讨论的问题广泛涉及印度的社会、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等很多方面。这部书的专业性虽然不那么强,但仍旧不乏作者撰写学术著作所一贯具有的文雅之风和雄辩之气。全书分作四编,各有四篇文章,书名所用的,便是第一编第一篇的篇名。如此冠题书名,显然表明森对于印度人“争鸣”传统的重视非同一般。而这种重视,当然自有缘由:在他看来,争鸣的存在,固为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若问源流,则争鸣也是民主政治的滥觞。依照印度人的经验,他为我们展示出这样的社会发展逻辑:争鸣—宽容—民主政治。如前所述,阿马蒂亚·森深切关注民主问题。《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长文《作为普世价值的民主》中有关印度部分的延展,内容自然也大为丰富。他在文中提到的史实,以及他所提出的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森将印度人喜好并且长于辩论的传统追溯到公元前8 世纪开始的奥义书时代,乃至更早的吠陀时代。诸奥义书可称婆罗门教的哲学性的论著。它们讨论祭祀仪式、物质、灵魂和人生奥秘等问题,意在寻求终极真理以及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于当时婆罗门祭司擅权腐化,祭仪繁缛现状的反动。

在阿玛蒂亚森区分的自由中,政治自由是? 一、在阿玛蒂亚森区分的自由中,政治自由是:1、监督批评政府的权力;2、表达政治与出版言论的权力;3、不受审查的权力。二、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political right and freedom)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它表现为两种形式: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为基础;2、政治自由。即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简称政治自由。

阿马蒂亚·森的成就贡献 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用包括三个人物和三项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假设人物1选择是a,其次是b,最后是c;人物2的选择顺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们的选择可以表示为:就人物1和3的组合而言,a的选票多余b;但在人物1和2之间,b的选票多于c;在人物2和3之间,c的选票多余a。这里出现一种投票悖论,破坏得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投票悖论对公共选择问题显然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公共选择规则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阿马蒂亚·森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假设将人物1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现在b胜过c(人物1和2),c胜过a(人物2和3),而b也胜过a(人物1和2),投票悖论已告消失,惟有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阿马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理应可将这种论证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马蒂亚·森著名的价值。

阿马蒂亚·森怎么样? 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

阿马蒂亚·森的任职情况 随着阿马蒂亚·森学术地位的上升,他被先后推举担任一些重要经济学学术团体职位。其中包括:当选为1982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外籍荣誉院士担任1984届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86—1989届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等学术职位。1988年起森担任了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与哲学教授1989年担任了印度经济学会会长1994年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不过他仍为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值得一提的是,森尽管长时间在英美国家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但他仍保留了印度国籍,并经常参与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工作。因而,他也就成为了自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此殊荣的首例第三世界国家公民。阿马蒂亚·森的通俗著作:《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译本序 葛维钧(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阿马蒂亚·森,印度人,在西方和印度早负盛名,但是中国人—首先是学术界—熟悉他,当在他荣获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进入新世纪这几年,他的著作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接二连三,看来有一些热。热是好事,好在他似乎比别的经济学家更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发。不过,已经移译的作品多。

求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 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 1933 年3 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

阿马蒂亚·森的代表著作 〈技术选择〉(Choice of Techniques,1960)〈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1970)〈论经济不公平〉(On Economic Inequality,1973)〈就业、技术与发展〉(Employment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1975)〈贫穷和饥荒〉(Poverty and Famines,1981)〈选择、福利和量度〉(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1982)〈资源、价值和发展〉(Resources Value and Development,1984)

阿马蒂亚·森的经济学家 阿马蒂亚·森在中国知名,还在于他有着另一个传遍世界的称呼:“穷人的经济学家”。有了这个称呼,倒好像经济学家站起队来,有了穷富归属。果有其事吗?试看中国经济学界占据要津的名家都在做些什么:有主张福利制度和最低工资规定纯属多余的;有主张血汗工场能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有主张改革中损失最大的是领导干部,故应重点补偿的;有称八亿农民和下岗工人为巨大财富,是他们保证了少数人的享乐,故应维持现状的;有主张黑窑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社会发展必得有人(当然包括被骗农民、童工、智障者)付出代价(当然包括血和生命),故有促进社会发展之功的。这些人,倘予归类,恐怕的确非“富人的经济学家”莫属。所有他们的说法,无一不以无情的经济有其自身规律为立论基础,要求将客观分析与情感流露划分开来。这个说法,我们一直相信。但是,自有阿马蒂亚·森出来说话,我们才知道,事情原非如此。他所研究的福利经济学致力于把道德评价标准应用于经济制度,主张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发挥经世济民的作用。在他那里,经济学并不是冷冰冰的“铁则”,而是可以有人文关怀的。他认为,恰恰是现代经济学狭隘地理解了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由。

#亚森#阿马蒂亚·森#经济#政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