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为什么有的品种发病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请问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什么症状? 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病叶症状表现为两种类型。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水稻矮缩病。主要先用燕化扫飞预防好飞虱。发病后可用7.5%菌毒·吗啉胍500倍、或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800倍、或2%宁南霉素500倍喷雾防治,7天一次,连续两到三次。
何谓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怎样检验与检疫的? 体外稳定性:①钝化温度:60℃。②稀释终点:10-5(水稻病叶)或10-6(带毒灰飞虱)(Shikata,1974)。③体外存活期:7d(4℃下,水稻病叶汁液)或6d(带毒灰飞虱汁液)(Kitagawa&Shikata,1969)。血清学检测:由浙江分离物纯化的RBSDV制备的抗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与玉米粗缩病毒、小麦绿矮病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张恒木,2001)。RBSDV与玉米粗缩病毒、马唐矮化病毒及禾谷细蘖病毒有较远的血清学关系(Luisoni etal.,1973)。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通过飞虱持久性传播,除水稻外还可危害玉米、大麦、小麦、小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对农业生产可构成重大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10分,为高危有害生物。因国内已普遍发生,且无人为传播途径,为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鉴于其农业生产的潜在危害性,应列入国内防治重点。地理分布:中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广西)、日本、韩国、朝鲜。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最佳防治适期的选择.为什么 南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发病症状染病期同异秧苗期病稻株严重矮缩(及株高1/3)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田初期病稻株明显矮缩(约株高1/2)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病稻株矮缩明显能抽穗穗型、实粒少、粒重轻共同特征:发病稻株叶色深绿部叶叶面见凹凸平皱折(见于叶片基部);病株数节节部倒须根及高节位枝;病株茎秆表面乳白色约1~2 mm瘤状突起(手摸明显粗糙)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条形早期乳白色期褐黑色;病植株根系发达须根少短严重根系呈黄褐色二、发特点 病毒性病害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高效传毒介体旦获毒终身传毒伹能经卵传毒水稻整育期均侵染苗龄越越易病潜伏期越短;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越三、防治(1)防治策略:采取抓前期保期抓秧田保田治虫防病策略重点保护水稻秧田本田前期带毒白背飞虱传毒前做预防控制工作(2)农业防治:避免病田附近培育秧苗同要秧田周边进行除草加强秧苗管理偏施氮肥防秧苗绿诱发稻飞虱严重害本田前期已经发病稻田采用掰蘖补栽进行补救减少损失(3)药剂防治:播种前采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拌种移栽前施送嫁药做带药田本田前期结合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防治白背飞虱药剂选用吡虫啉、烯啶?吡蚜酮、噻嗪酮、毒死蜱等。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与发生概况 2001年,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在我国广东省阳西县被发现,其症状虽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类似,但由于该地区并无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分布,且病害症状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略有不同,即该感病植株出现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形成倒生须根。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此种新型病毒病病原基因组S9、S10两个片段全长核苷酸序列无论在核苷酸组成、末端序列及基因排列上均具斐济病毒特征,但其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10相应片段核苷酸同一率为80%左右,在当时此病原病毒被认为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一个新株系或变种。随后周国辉等人通过研究该病原病毒粒体形态、所致水稻细胞病理学特征、自然寄主范围、传毒昆虫种类及其传毒特性、病毒基因组特性及电泳图谱、病毒基因组S9、S10序列后,认为该病毒应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第2组的一个新种,暂定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2002年至2008年期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华南局部地区为害。2009年,湖南、广东、江西等9省(自治区)水稻受害面积超过30万公顷。2010年,受传毒介体多、毒源充足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生明显重于2009年。在我国广西、广东、江西、湖南、福建、贵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