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虫形态特征传染源是什么? 并殖吸虫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是主要传染源,患者次要。此外,因并殖吸虫还存在转续传播方式,故转续宿主(如野猪)也是传染源。
吸虫的基本结构 吸虫(trematoda)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ClassTrematoda)。在人体中寄生的吸虫均隶属于复殖目(OrderDigenea),称为复殖吸虫(digenetictrematode),其基本结构及发育过程略同。大多数复殖吸虫成虫外观呈叶状、长舌状。背腹扁平,两侧对称;通常具口吸盘(oralsucker)及腹吸盘(acetabulum),内部结构如下: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皱褶、凸起、陷窝、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因不同虫种、不同部位而异。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构成。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tissue),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分布于其中,缺体腔。体被曾被认为是无活力的,只是保护作用的“角皮”(cuticle)。实际上,它是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从外到内由外质膜(externalplasmamembrane)、远端胞浆(distalcytoplasm)区、基质膜(basalplasmamembrane)组成。与外质膜联合在一起的是表面外膜(furfacecoat),也称糖萼(glycocalyx),它是糖蛋白与糖脂上的糖残支。远端胞浆区内布满基质,感觉器位于其中,它的纤毛伸出体表,另一端有神经突(nerveprocess)与神经系统相通。在远端胞浆区中还有线粒体(mitochondrion)及分泌颗粒。
什么是并殖吸虫病,有哪些特点? 并殖吸虫病主要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及斯氏并殖吸虫引起的。虫体椭圆,肥厚,腹面平,背面较隆起,长7~12毫米,宽4~6毫米,厚2~4毫米,暗红色。体表布满体棘,有腹吸盘和口吸盘,卵呈金黄色,椭圆形。虫卵随终宿主(人和哺乳动物)的粪便或痰液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在25℃~30℃下,18~20天发育为毛蚴,从卵盖部钻出,在水中游动,能存活1~2天,遇到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黑螺科、沼螺科等)即钻入其体内,并生长繁殖成许多短尾,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即可侵入附近的第二中间宿主(蟹、蜊蛄或虾)体内,但常常是含有尾蚴的螺体被第二宿主吃入,尾蚴在其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动物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蟹、蜊蛄、虾或食用被囊蚴污染的食物和水而被感染,囊蚴在人体小肠中经消化液作用脱囊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部分囊蚴先钻入腹壁肌肉内,约1周后再回到腹腔,腹腔内的囊蚴可侵入肝脏,或穿过横膈到达胸腔内,数日后再侵入肺,约经1~2周发育成熟并产卵。成虫在终宿主内可生存5~6年,甚至长达20年。经口传染是此病传染的唯一途径,如我国南方吃醉蟹、腌蟹,东北地区吃蜊蛄酱、蜊蛄豆腐,还有些儿童在溪边捕捉蟹、虾及蜊蛄后即烧、烤并食用。这些食用方法都不能彻底。
什么是并殖吸虫病